(一)简介
桂花别名桂、木犀、岩楂、九里香。为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中国。我国西南和南部各省栽培较多,其他省区亦有栽培。桂花为我国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楚辞》中曾多次提到桂花。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赞美桂花香气袭人的诗句。桂花香气袭人,堪称花中“香王”。
桂花不仅供人观赏,更重要的是可制作很多名优食品,如“桂花糕”“桂花糖”、“桂花汤圆”、“桂花酒”等。也是提取香精、熏菊花茶的重要原料。桂花还可以入药,具有多种防病治病功能。因此,具有较为重要的开发价值。
(二)营养成分
每100克桂花中含蛋白质0.6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8克,还含有多种芳香物质。花蜡中含有碳氢化合物、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物质。
(三)药用功能
桂花性温、味辛。具有散瘀止痛、化痰、杀菌、祛口臭等功能。
《本草汇言》载:桂花“散冷气、消淤血、止肠风血痢”;《食鉴本草》云:“益阳消阴,平肝补肾”。
(四)食疗菜点
1.桂花蒸肉
【原料】五花猪肉500克(洗净),熟米粉、红糖各100克,桂花3克,胡椒粉、酱油、精盐、黄酒、葱、生姜各适量。
【制法】
(1)先将五花猪肉切成长块,葱、生姜切成细末。将肉放入盆中,加入酱油、黄酒、米粉、精盐、胡椒粉、桂花、葱、生姜、红糖,一起搅拌均匀,腌渍几小时后,扣碗内放入红糖少许,略加清水调和均匀,然后将肉摆入扣碗中,放入蒸笼用旺火蒸。
(2)另取红糖少许,加清水调匀,待肉蒸1分钟后,用筷子将肉拨动一下,再把调好的红糖水淋在肉面上,继续在旺火上蒸30分钟,肉蒸至熟透后取出,倒入盘中即成。
【特色】肉糯软,味清香。
【功效】具生津化痰、养胃健脾之功。适用于痰饮喘咳、肠风血痢、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疗。
2.'桂花油炸肥膘条
【原料】桂花3克(洗净),肥膘肉150克(洗净),白糖50克,干面粉75克,红糟、红米汁各适量。
【制法】
(1)肥膘肉投入沸滚的水锅中,上下翻动焯一焯捞出,切成条,放容器中加白糖25克,红糟捏碎后放入,再加入桂花拌和,腌渍5分钟,使之入味。
(2)碗中放入面粉,加水调成薄糊,在炸前放入发酵粉及红米汁少许搅拌均匀,放入肥膘条。
(3)锅置旺火上,放油烧至六成热,将肥膘条挂满糊浆放油锅中,用筷拨转,炸至淡红色,结糊壳时捞出。
(4)锅留微油,放入炸好的肥膘条,端锅连翻,洒上白糖、桂花,出锅装盘。
【特色】肉酥味香。
【功效】具养胃健脾之功。
3.桂花炖鸭
【原料】糖渍桂花30克,光鸭1只(约1000克),黄酒200克,精盐适量。
【制法】
(1)先将光鸭内外用精盐擦匀;将黄酒、糖桂花放入大碗内调匀,将碗放沙锅内,碗外注清水过半,上摆一井字形竹架,把擦过盐的鸭子破腹处对竹架的井口放在竹架上。
(2)将沙锅置火上煮1分钟,转用小火炖半小时,直至芳香扑鼻为度。揭掉大碗,将鸭子放锅中,将碗中余汁浇于鸭子上即成。【特色】鸭肉酥烂,气味芳香。
【功效】具滋阴补虚、利水消肿之功。
4.桂花仔鸡
【原料】鲜桂花12克(洗净),生鸡脯400克,鸡头1个(带颈)。鸡翅1副,鸡爪1对,青豆20粒,鸡蛋1个,精盐、熟火腿丁、黄酒、干淀粉、湿淀粉、味精、白糖、鲜汤、精制植物油、麻油各适量。
【制法】
(1)先将生鸡脯切成豆粒大的碎丁,放在碗内,加鸡蛋清、干淀粉、精盐、味精、搅拌均匀。
(2)炒锅上火,放油烧至五成热,将鸡丁放入过油1分钟,用漏勺捞起。再将鸡头、翅、爪倒入油锅内氽数下,倒入漏勺沥油后装于盘中,使呈整鸡形。
(3)炒锅再上火,放鲜汤、精盐、味精,用铁勺推匀,起锅浇于成形的鸡身上即成。
【特色】质嫩形美,味道鲜香。
【功效】具补气益精、生津化痰及止痛之功。
5.桂花鸡蛋糕
【原料】干桂花(研末)5克,鸡蛋150克,面粉和白糖各75克,香油少许。
【制法】
(1)将鸡蛋打入碗中,加白糖打成糊状,再加入面粉和桂花搅拌均匀备用。
(2)用干净酒盅或小茶碗若干个,先在容器内壁抹一层香油,然后倒入鸡蛋面粉桂花糊,以七成满为宜,上笼蒸熟,取出蛋糕入盘上席。
【特色】糕色金黄,气味芳香。
【功效】具补中益气、干肝暖胃、散寒化痰等作用。
6.桂花薯饼
【原料】鲜桂花20朵,桂花酱50克,牛肉150克,红薯250克,水发海米、辣酱油、生姜末各15克,熟火腿、玉兰片、葱花各25克,鸡蛋2个,面粉10克,白糖20克,淀粉30克,植物油500克,精盐、味精、胡椒粉各适量。
【制法】
(1)将牛肉洗净切碎入盆中,加海米、玉兰片、火腿、葱花、姜末拌匀,再加精盐、酱油、味精、水淀粉、鸡蛋拌匀成饼馅。
(2)将红薯洗净切成两片,切进深度2/3,留1/3相连,然后逐片夹入馅心,沾上一层蛋粉糊,滚上干淀粉,即为桂花薯饼坯,码在空盘内待用。
(3)锅上火入油烧至四成热,将薯饼坯逐个放入,炸成黄色捞起;待油九成热时倒入薯饼复炸一次至熟。出锅沥去余油,装盘上桌。
【特色】饼金黄,味甜香。
【功效】具健脾益胃、补肾壮阳之功。
7.桂花糖卷
【原料】干桂花10克(研末),红枣250克,山药1000克,青梅、芝麻各50克,饴糖100克,白糖40克,面粉300克,豆腐皮3张,植物油适量。
【制法】
(1)将山药洗净去皮切碎;红枣去核洗净切碎;青梅切丝。(2)将面粉、山药、红枣、青梅一起入盆,加适量水拌匀,平分摊于豆腐皮内卷成卷,入笼旺火蒸30分钟至熟,取出凉后切成约1厘米厚的片,入油锅炸至金黄色出锅沥油。
(3)油锅复火,放入白糖、饴糖及适量水,熬至糖溶化成粘汁,加入桂花及炸黄的卷片,使其均匀粘上糖汁,撒上芝麻,起锅入盆,撒上白糖即成。
【特色】卷酥脆、味香甜。
【功效】具健脾胃补肺之功。
8.桂花蜜汁藕片
【原料】老藕1节,糯米200克,白糖100克,精制植物油25克,面粉、蜂蜜、糖桂花适量。
【制法】
(1)先将老藕削去外皮后洗净,一端切去蒂头,倒置沥干水分。将糯米淘洗净,用水浸泡,加入白糖拌匀,然后灌入藕孔内。灌满后用旺火蒸1小时,取出晾凉后切成1厘米厚的圆片。
(2)炒锅上旺火,放油烧热,将藕片沾上面粉后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
(3)炒锅内加入清水、白糖、蜂蜜、糖桂花,烧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藕片,用中火收至糖汁紧裹藕片时即可。
【特色】粉糯甜香。
【功效】具补中益气、散瘀止血之功。
9.桂花山药汤
【原料】鲜桂花20克(择洗干净),鲜山药500克(切片),白糖适量。
【制法】
汤锅洗净后,加入清水并置火上,烧开后放入山药片,然后下桂花、白糖,煮至熟烂起锅。
【特色】清淡鲜香。
【功效】具补中益气之功。对头昏乏力,体虚瘦羸,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症有良好食疗功效。
10.桂花莲子茯苓糕
【原料】莲子肉、茯苓、麦冬各等份,白糖、桂花各适量。
【制法】
将莲子肉、茯苓、麦冬三味同研细末,加入白糖、桂花搅拌均匀,用适量水调和入笼蒸成蒸糕即成。
【特色】甜美可口,为药膳名点。
【功效】具宁心、健脾之功。适于心脾气阴不足所致饮食减少,入夜失眠,心悸乏力等症食疗。
11.桂花芸豆糕
【原料)桂花3克,芸豆500克,红豆250克,红糖50克。
【制法】
(1)先将芸豆用水泡发后,放在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待冷,放在洁净的笼布里揉搓成泥备用。红枣洗净,水泡后去核,煮熟烂,趁热加红糖、桂花拌至成泥,待冷备用。
(2)把芸豆泥摊在案板上,用铲或菜刀抹为约1厘米厚的长片,上面再摊抹一层枣泥,纵向卷起,再用刀与糕条成垂直方向切成“回”字形糕块,整齐地放在盘中即成。
【特色】香甜可口。
【功效】具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适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食少便溏者食疗。
12.炸桂花年糕
【原料】桂花15克,粳米、白糖各100克,糯米400克,猪油50克,精制植物油、干淀粉各适量。
【制法】
(1)先将粳米和糯米洗净泡透,加水磨成粉浆,装入布袋内压干水分,放在盆内,加入清水、白糖、桂花,用手揉匀,再下入猪油搅拌均匀。
(2)方盘内刷上植物油,把拌好的粉团放入方盘内摊平,上笼用旺火蒸30分钟,凉后切成长方块,撒上干淀粉搅拌均匀,用箩筛去粉末,用油以中火炸透,取出装盘,撒上白糖即可。
【特色】香甜软糯,味美可口。
【功效】具补中益气、平肝化痰、暖胃散寒之功。
13.桂花酒
【原料】桂花50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
将桂花洗干净,除去杂质,放入酒坛中,倒入白酒,拌匀,盖上盖,封严,每隔2天振摇1次,浸泡15天即可饮用。
【功效】具散瘀止痛、温里散寒之功。适用于里寒偏盛的各种病症,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冬季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症饮用。
(五)治病验方
1.治经闭腹痛:桂花30克,荔枝肉适量,共煮汤冲红糖黄酒服。
2.治牙痛:桂花4克,水浸服,或泡茶饮或鲜桂花树根皮,含于痛牙处。
3.治痰饮喘咳:桂花3克,半夏10克,白萝卜500克(切片)。水煎服。
4.治肠风血痢:桂花3克,赤小豆15克,煎汤服,每日1剂。5.治疝瘕:桂花3克,枳实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6.治口臭、目障:桂花2~3克,煎水含嗽或泡茶饮。
7.治呕吐:桂花子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8.治心胃气痛:桂花子10克,瓜蒌30克,水煎服。
9.治肝胃气痛:桂花子12克,黄荆子15克,丹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10.治筋骨疼痛:桂花树根30克,泡白酒500克,每服15克,早晚各服1次。
11.治荨麻疹:桂花9克,水煎服,日服2次,连服数日。
12.治大便下血:桂花根60~90克,猪筒子骨4节,炖服。13.治痫症:白桂花树根60克,浓煎后去渣,放入瘦猪肉120克,加盐适量服,每2日服1次。
14.治麻疹:桂花叶30克,荸荠150克,加水适量共煮熟,食荸荠,每日3次,连食2日。
15.治腰扭伤:鲜桂花根二层皮60克,水煎,冲黄酒适量服。16.治风湿麻木及腰痛:桂花根粗皮500克,麻油、炒黄丹各250克,熬膏(黄丹要去渣后下),取出冷却,贮入瓷罐中,用时火炖化,摊贴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