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怎么引起的,导致社交恐惧的原因
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早期经历恐惧症被认为是儿童时的创伤性体验造成的不良后果。某些特定刺激(如与人对视)唤起过患者深刻强烈的惊恐情感反应,继而被抑制下去了,以后每当遇到和那些特殊体验有联系的相同刺激或情景,则因条件反射作用而产生恐惧和回避反应。钟友彬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①他认为,如果个体在儿童期有过不良的性经历,青春期发育时产生了怕羞心理,并对儿童期的经历产生自责,这种羞耻心理会导致对人的恐惧。
例如,有一位17岁的女高中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她自述有严重的自卑感,感到别人都在嘲笑她,以至于不敢与他人交往,不敢与他人对视,在异性交往中更加害怕和紧张,总怕别人说自己不正经。
经过几次交谈,她讲出了自己在童年有过不良的性经历:5岁时无意中看到了爸爸妈妈做爱;岁时在几个同龄男孩的引诱下,玩了几次“性游戏”,有一次被其父亲发现,痛打了一顿。
为此,她感到内疚、自责。这种负罪感到高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以致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有人认为,早期不良的性经历是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根本原因。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甘怡群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二者并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早期不良性经历既非社交恐惧症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决定是否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是一种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模式,可能包括先天素质、社会舆论以及来访者对于刺激事件的最初评价和再评价等等。
2.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社交恐惧症在青春期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青春期的社交恐惧症往往首先表现为异性恐惧症,再由异性恐惧症发展泛化到对人恐惧症,既怕异性,也怕同性。而异性恐惧症与青春期性的萌动和成熟密切相关。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条件或观念的限制,这种要求会受到压抑或指责,令他们在异性面前产生害羞感,极力掩饰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使他们处于想见异性又怕见异性的矛盾之中。如果早期有不良的性经历,这时就会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导致对与性有关的事和人际关系的神经质反应,而后泛化到所有的方面,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3.个性特征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如胆小、孤僻、敏感、退缩、羞怯、依赖性强等。也就是说,这些性格特征对形成社交恐惧症有影响。另外,先天的神经类型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同样影响着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发展。但这种影响有多大,如何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4社会、家庭、文化因素同样具有早期不良性经历,有的人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而有的人却没有。在我国社交恐惧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症之一,而在西方,这种病则比较少见。这说明,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社会、家庭、文化因素有密切联系。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比早期不良性经历本身更具有影响作用。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东方人的社交恐惧症发病率大大高于西方人: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文化习惯对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更多的约束和禁忌。
社会、家庭对于早期不良性经历的舆论压力越大,不利影响也越容易发生,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