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其实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掌握将药物同食物相区分的方法时,就已经认识到“药食本同源”的重要特点,并不断地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药膳的雏形。
“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该书中有“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的字句。其实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很多古籍中已有关于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中就记载了给周天子配专门负责饮食卫生的“食医”来掌握调配其每日的饮食,而且要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的时令要求来变化膳食。此外,在专治内科的“疾医”条下也特别强调了“以五味、五谷、五药类以养其病”的内容。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制作也较为成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在论述食与人的关系时,指出“凡欲治病,必问饮食居处”强调了患者的饮食习惯、食物来源等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而“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经典理论,则强调病除之后食养的必要性。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食物的药用价值,在其所载的13首方剂中就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如乌骨丸,是由茜草、乌骨、麻雀蛋、鲍鱼制成。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除了用药物治疗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在清热力较强的白虎汤中加入粳米以调养胃气使之不致受损,在逐水力较强的十枣汤中用枣汤煎煮以防伤及正气。诸如此类的还有竹叶石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还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这一时期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一篇,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四大门类,至此食疗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学科。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说明制作精美的药膳能在发挥药食双重作用的同时,还能使人心情舒畅。其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我国第一部集药食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食疗本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了中国药膳的发展。
宋元时代是药膳发展的高潮,借助中医学在此时期的跨越发展,药膳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药膳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较为全面的发挥。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也专设了“食治门”,其中记载药膳方剂已达160首。元代中央政府掌管药膳的部分称为“尚食局”,曾一度和“尚药局”相合并,而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首次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正常人的合理膳食,对饮食药膳方面颇有独到见解,是蒙、汉医学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重要成果。书中对药膳疗法、制作、饮食宜忌、饮食卫生及服药食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和解毒、过食危害等均有详细记载。
时至明清两朝,药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其中《食物本草》当属明代卓有功绩的药膳专著,全书内容翔实丰富,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全国各地著名泉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介绍。到了清代,诸多各具特色的药膳专著层出不穷,多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重新扩展的?刊于1691年《食物本草会纂》8卷,载药220种,采辑《本草纲目》及有关食疗著作,详述各药性味、主治及附方。而在药膳粥食方面,黄鹄的《粥谱》则可称为药粥方的集大成者。清朝末年,宫廷膳食的种类不仅没有随当时的国情减少,反而与康乾时期相比,皇上和太后的每餐膳食菜肴从三四十道增加至两百多道,其中绝大多数药膳流向了民间。
中国药膳,源远流氏,从宫廷至民间,都广为传播。如今,药膳的应用更是空前广泛,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倍受青睐,以致许多药膳餐馆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这不但传承了我们中华传统的医食文化,更是在勇敢的创新中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