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作时以一侧头部出现突发性疼痛,并有头皮血管跳动,甚则伴有恶心、呕吐,疼痛时难以忍受,缓解后一如常人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头风”范畴。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故治疗宜活血化瘀为主。
【临床应用】
刘氏以加味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血管性头痛98例,疗效显着。
98例患者中,男43例,女55例;发病年龄最大68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0天。其中属典型偏头痛者21例,普通型偏头痛者68例,丛集性偏头痛9例。按中医辨证属风寒型10例,风热型者11例,痰湿型者16型,肝阳上亢型22例,血瘀型39例。药用:当归、川芎各12~20g,白芍15g,白芷10g,细辛3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7天为一疗程。风寒型加桂枝、防风、制附子;风热型去熟地、细辛,加桑叶、菊花、黄芩、栀子;痰湿型加半夏、胆南星、竹茹、天竺黄、茯苓;肝阳上型加钩藤、天麻、石决明、牛膝;血瘀型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一切药物。治疗结果:治愈47例,好转4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8%。病情轻者1个疗程即愈,重者3个疗程即愈。
周氏3等以加味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血管性头痛100例,疗效满意。药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白芷香附、延胡索等。可按经络和证型不同加减用药。①经络用药加减法:痛于前额,或连及眉棱骨者,重用白芷;痛于两侧,加入柴胡、龙胆草或黄芩;痛于巅顶,加入防风、藁本;痛于颞部连眼眶处,加人蔓荆子,重用川芎;痛于后脑连及颈项,加入葛根、羌活;痛连齿龈,甚则面部肌肉抽搐痉挛者,加入蝉蜕、石膏;鼻渊头痛,痛连目系者,加入细辛、辛夷、鹅不食草。②证型用药加减法:如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者,加人钩藤、生石决明;伴有风热,大便干燥者再加入牛蒡子、决明子;气滞血瘀症状明显者,或头部有外伤史者,加入丹参、桃仁、红花;气血虚弱者加入党参、阿胶;痰浊上犯者加入半夏、茯苓、陈皮;呕吐浊唾涎沫者加人吴茱萸、干姜;精神忧郁,甚则失眠者,加入合欢皮、酸枣仁、夜交藤;手足发凉,一身尽痛者,加人桂枝、丹参、细辛;久痛入络者,加入全蝎、蜈蚣。治疗结果:显效55例,占55.00%;有效39例,占39.00%;无效6例,占6.0%。总有效率为94.00%。
谭氏以加味四物汤为基础方治疗头风痛患者70例,疗效显着。
70例住院患者,其中女52例,男20例;病程半年以上至1年者为20例,1年以上至5年者25例,5年以上至10年者18例,10年以上者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6岁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头痛,疼痛部位:一侧或双侧颞部、前额、巅顶或全头部。疼痛性质:跳痛、刺痛、胀痛、隐痛。伴随症状:头晕、头胀、耳鸣、神疲乏力、恶心、呕吐、多梦或失眠、急躁易怒等全部病例均排除颅外伤及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药用:钩藤20g,当归、蔓荆子各12g,白芷、川芎、白芍、生地各15g,全蝎、甘草各3g。加减:若痛甚加蜈蚣、白僵蚕;遇寒加重加细辛、桂枝;巅顶痛加藁本;恶心呕吐加法半夏、陈皮、生姜;多梦或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精神忧郁加柴胡、香附。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5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果:70例中临床治愈23例,显效3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5.3%。
侯氏以四物汤加味为基础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0例,疗效显着。药用:丹参、川芎、蔓荆子、熟地各20g,红花、当归、防风各12g,炒白芍、刺蒺藜各15g,夏枯草18g,石决明(先煎)、珍珠母(先煎)、合欢皮各30g。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每次200ml,2周为一疗程。治疗结果:痊愈39例(65%),显效14例(23.13%),好转5例(8.13%),无效2例(3.13%),总有效率96.16%服药时间最长6周,最短7天。
【病案举例】
1.李某,女,36岁。2002年10月9日就诊。症见:头痛而胀,心烦易怒3月余,曾多方治疗,服延胡索止痛片、颅痛定、芬必得等药无效。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经颅多普勒(TCD)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诊断:血管性头痛属肝阳上亢型。予基本方:当归、川芎各12~20g,白芍15g,白芷10g,细辛3g加天麻12g,钩藤、石决明各30g,牛膝12g。服药1疗程即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2.王某,男,40岁,工人,1998年11月14日诊。患者偏头痛3年,近期发作频繁,头痛终日呈针刺样,以头部左侧疼痛为主,且伴头晕,口苦心烦,彻夜不眠。无呕吐及外伤史。常自服去痛片,尚能减轻,近期服药后无效。血压19.6/11.9kPa,舌质淡红,苔薄黄,舌边尖散在瘀斑,脉沉细弦。经脑电图检查,颅外动脉血流显着增加。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治拟四物汤加味:丹参、川芎、蔓荆子、熟地各20g,红花、当归、防风各12g,炒白芍、刺蒺藜各15g,夏枯草18g,石决明(先煎)、珍珠母(先煎)、合欢皮各30g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每次200ml,2周为一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患者偏头痛、头晕、头胀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脑电图复查阴性。随访6个月无复发。
按: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属于祖国医学“头痛”、“偏头痛”范畴。其病机多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盛生风,肝风上扰清窍而致头痛;或气滞血瘀,瘀阻脑络,血脉阻滞,不通则痛;或素体肝肾阴虚,肝阳失约上犯清空而令人头痛。临床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拟四物汤加味。
方中重用血中之气药川芎行气活血,祛风开瘀止痛;为防川芎辛温香窜之弊,配以稍重熟地与当归、炒白芍合成四物汤,养血柔肝,因肝体阴而用阳,肝阴得养而柔,肝阳可制;又伍以枯草、刺蒺藜、防风、蔓荆子、合欢皮清肝泻火,祛风止痛;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平肝泻火之功更殊;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而达“血行风自灭”
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肝肾、活血行气镇肝潜阳、祛风止痛之功,达标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