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人,如何改掉孤僻的性格
所谓性格孤僻是指一个人不善于交际,不喜欢跟大家在一起,遇事喜欢自己单独行动,愿意离群索居。性格孤僻的人因性情内倾,很少和人交往,平时大多沉默寡言,有事常常闷在心里,容易给人留下性情孤独怪僻,思想不开朗,不易被人接近,不易被人所理解的印象。孤僻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点,对于青年人的进步往往会形成障碍,必须有意识地加以改造。
人的性格是一种稳定的对待现实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特征,是人们从小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孤僻的性格往往是由于人们从童年期开始就缺乏和人交往的机会,在比较封闭的家庭环境长期影响下逐渐养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这种意义上看,孤僻的性格是人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是他的生活历史的一种记录。正因为这样,孤僻的性格并不是天造地就,而是生活这一双无形的巨手所塑造起来的。同样,经过生活的磨练,性格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不是不变的。因此,对于青年人说来,如果自己性格孤僻,就要正确认识它而不要悲观失望,不要相信什么“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说法,而应该树立信心,下定决心,自觉地设法予以改造。
改造孤僻的性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改变旧有的生活环境。不要离群索居,更不要有意躲避他人,而应该努力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多的和人们往来的机会。这一点从童年时就应开始特别注意,家长要设法让孩子参加集体生活,为孩子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养成开朗、合群的良好性格。
2.要尽量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有益的社会交际活动。实行“门户开放”,一方面打破过去那种“作茧自缚”的自我封闭的局面,为改造性格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和人交往中开阔眼界,以便了解他人良好的性格特征,为性格改造确定“认同”对象。
3.要多交几个性格开朗的朋友。遇事多和朋友商量,取得朋友的热情帮助,而不要闷在心里,以便在朋友的性格熏陶之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渐渐形成开朗的性格。
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大量事实证明,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格往往受着它们的制约。因此,改造不良性格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充分认识孤僻性格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的主人。一个怀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青年,应当自觉地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努力学习群众、团结群众和带领群众共同完成历史赋于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生动而精辟的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一个性格孤僻的人,若不是胸无大志,缺乏自觉性,就是没有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而把个人的力量和作用估计得过高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孤僻的性格都将使人脱离群众。应当认识到,一个人倘若不依靠群众,势必一事无成;而一旦完全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社会,他甚至连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倘若人们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性格孤僻的危害,那孤僻性格的改造就一定会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总之,性格孤僻并不可怕,只要正确认识它的危害,下决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定能把它改造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