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经过台湾茶人与福建在台茶人的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应用新科技、新工艺改进产制技术,已逐渐演变而成台湾乌龙茶制法。台湾乌龙茶主要品种有:青心乌龙、金萱、翠玉、铁观音等。由于品种、生长的地域环境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台湾乌龙茶产品品质特征亦不相同。
台湾乌龙茶按外形与发酵程度的轻重可分为:
条形包种茶、半球形及球形包种茶和白毫乌龙茶。
条形包种茶:以文山包种茶为代表,产于台湾北部山区,邻近乌来风景区,以台北县坪林、石碇、新店产制的最佳。文山包种茶发酵程度最轻,约8%~10%。以青心乌龙品种所制品质上乘。金萱、翠玉亦佳。其外形呈条索状,色泽翠绿有油光,汤色密绿、清澈、明亮,香气清雅,似花香,滋味甘醇、爽口,收敛性好,回甘性强。
半球形包种茶:以冻顶乌龙茶为代表,产于台湾中部山区,为南投县鹿谷乡的特产茶叶。半球形包种茶发酵程度较条形包种茶重,约15%~25%。
其条索自然弯曲成半球形状,色泽墨绿鲜活有油光,汤色蜜黄或金黄、明亮,香气浓郁,有花果香,滋味醇厚甘润,有回韵,是香气与滋味并重的台湾乌龙茶。
球形包种茶:以木栅铁观音茶为代表,发酵程度与半球形包种茶相近或稍重,约25%~30%,与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的发酵程度相近。条卷曲、壮结、重实呈球状,色砂绿带鳝黄、显白霜,汤色橙黄或金黄.浓艳清澈,香气馥郁、兰花香持久,有音韵,味醇厚、滑爽、回韵强,是香气与滋味极佳的台湾特色乌龙茶。
白毫乌龙茶:白毫乌龙茶又称东方美人、香槟乌龙、膨风乌龙,产于新竹县与苗栗县。采自受茶小绿叶蝉为害的幼嫩一芽一、二叶,经手工制作而成。膨风乌龙在乌龙茶家族中发酵最重,约50%~60%。
其外形枝叶连理,白毫显露,故又称白毫乌龙茶。白毫乌龙茶白、黄、褐、红相间,犹如朵花,汤色呈琥珀色,鲜艳明亮,蜂蜜型或熟果香型,甜香明显且浓长,滋味甘甜、鲜爽、醇厚.为台湾乌龙茶之精品。
鲜叶标准:
条形包种茶与半球形、球形包种茶鲜叶均采摘一芽二、三叶和小开面幼嫩二、三叶为原料,而白毫乌龙茶鲜叶需采自受茶小绿叶蝉为害的幼嫩一芽一、二叶。采茶时,必须轻采、轻放,避免捏伤;及时收青、妥善贮运,保持青叶的新鲜、匀净、完整,并不受任何损伤。
台湾乌龙茶加工工艺以半球形包种茶为例,其制作工序上可分为:摊青、萎凋、室内萎凋与搅拌、炒青、揉捻、初干、团揉造型、再于等八个工序。
①摊青
鲜叶进厂后,按不同品种、嫩度和采摘时间分堆摊放,并均匀地摊放在竹笠内(直径1000毫米),每笠摊叶0.75~1千克。亦可摊放在室内铺有晒青布清洁的水泥地面上,露水青、雨水青或含水量高的鲜叶,宜薄摊;中午或下午采回的鲜叶.已失去部份水分,宜厚摊;晚青宜及时薄摊。摊青的目的是散发热量,降低叶温,保持鲜叶的新鲜度,控制水分蒸发的速度。
②萎凋
在日光条件下,采用遮阳网全天候晒青。日光萎凋是将鲜叶均匀地摊放在白色的晒青布上,晒青布6×6平方米,摊叶厚度每平方米0.5~1.0千克,晒青过程轻翻2~3次,保证晒匀。翻叶时,将晒青布四角提起,让青叶集中于晒青布中央,再将青叶均匀摊开。当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暗,顶叶萎软下垂,第二叶叶缘微卷时,即可移入室内。晒青时间与晒青程度的掌握.必须依据季节、气候、品种和鲜叶的含水量灵活掌握。叶质肥厚、壮梗、含水量高或表皮层厚的品种,如铁观音品种晒青宜重,减重率为10%~12%;而青心乌龙、金萱、翠玉等叶张较薄、细梗,含水量低的品种晒青宜轻,减重率为6%~8%。春茶气温低,雨水多,鲜叶含水量高,日光强度弱,晒青时间要长;夏、暑茶鲜叶进厂时已散失部分水分,含水量低,可以不晒或以晾代晒;秋季天高气爽.湿度低,鲜叶水分蒸发快,晒青时间宜短,减重率宜少。
日光萎凋对乌龙茶品质影响关系很大,是下一工序的基础,是决定搅拌时间和室内萎凋的技术指标。萎凋程度不足,室内萎凋和搅拌时间长;反之则时间短。
③室内萎凋与搅拌
将萎凋适度的青叶移至室内进行摊凉,降低叶温.促进青叶梗叶水分的平衡。
台式乌龙茶做青间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要求在65%~80%,做青历时8~12小时。台式乌龙茶由于鲜叶原料幼嫩,叶表皮、角质层较薄,为保护嫩梢和青叶叶脉的完整性,避免青叶特别是嫩梢受到太重的摩擦,使酶促氧化作用过速,因而前2次或3次采用搅拌.以搅拌代替闽式乌龙茶的摇青。
搅拌采用翻拌青叶数个来回或轻轻拍青(俗称做手),也可采用机械轻微振盗青叶。搅拌时间随着搅拌次数由少到多,搅拌的力度也随搅拌次数增多而逐渐增大。搅拌适宜程度应根据不同品种,视青叶叶色、叶相、香气变化、发酵变化程度和气候等因素灵活掌握,即“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同一品种,如果萎凋重,则搅拌时间宜短;萎凋轻.则搅拌时间宜长。气温低,湿度大,失水慢,叶内化学变化慢,搅拌时间宜长些.搅拌后宜薄摊凉;而气温高,湿度小,失水快,叶内化学变化快,搅拌时间宜短些、厚摊凉。
随着做青水分的散失,青叶柔软性、韧性的增强,第3~4次搅拌采用摇青机摇青,摇青机转速采用无级变速(每分钟1~25转)装备,根据不同品种和做青叶的发酵程度灵活掌握摇青机转速和摇青时间,一般转速采用每分钟1~3转。台式乌龙茶摇青次数多为3~4次,每次搅拌的间隔时间约1.5~3小时左右。摊凉时间由短到长,搅拌时间由少到多,摊叶厚度由薄到厚。同一品种,条形包种茶搅拌时间较半球形包种茶短,即发酵程度轻。
萎凋、室内萎凋与搅拌两个工序是台湾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
④炒青
通过高温炒青,以固定前工序所形成的品质,并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台式乌龙茶常用90型燃气炒青机。由于台茶原料幼嫩,含水量较闽式乌龙茶高,炒青以高温(260℃~280℃)短时、投叶量少(3千克左右)、少闷多透、透闷结合为原则。待茶叶含水量为58%左右下机,并立即用电风扇散发其水汽与热量,以免茶叶闷黄。
⑤揉捻
炒青叶以轻压、逐步加压和短时为原则,历时6分钟左右,至茶汁外溢,初步成形.即可下机,并及时上烘。揉捻机为望月式揉捻机。
⑥初干
多采用燃油式自动烘干机和手拉式液化气烘干机,初烘温度120℃左右,烘至七成干,茶叶稍有刺手即可下机。初干叶下机后,立即用电风扇将其吹凉.称重分堆,并分别摊放在竹笠上数小时,回润,促进梗叶水分平衡,以便团揉造型。
⑦团揉造型
台式乌龙茶造型机具有:速包机、松包机、球茶机和炒干机。团揉造型全程10~12小时。
初烘叶经摊凉,梗叶水分平衡回软后,前期采用“速包、松包”作业,反复进行多次。待茶叶微卷成团,进入“速包、球茶、松包”作业,反复进行4~5次。
中期进入炒热一“速包、松包”作业,“速包、松包”反复进行4~5次,待茶叶温度降至常温后,重复“速包、球茶、松包”作业4~5次.静包定型。在整个造型过程中,炒热需进行4~6次。定型时间逐次增加,第一次0.5小时,最后一次定型2小时左右。
炒热采用燃气炒干机,其导热方式为金属导热为主,动态着热,是利用炒干机转筒温度的高低与炒制时间.控制在制品的温度与含水量。炒热温度控制得当.炒制时间短.茶叶含水量容易控制,叶绿素破坏少,茶叶柔软,可塑性强,成型率高,碎末少。炒热温度控制范围250℃~180℃,前期以散发水分为主,温度宜高,并及时排湿散热;当茶叶含水量降至25%左右时.茶叶弹性减弱,黏性增强,造型效果明显。为增加包揉次数,有利造型,避免茶叶含水量过低,以预热茶叶勾主,温度宜低,炒热时间应逐渐缩短。
速包是将初烘叶放入1.5米×1.5米包揉布中,再将茶包放置在速包机工作盘上,利用机械扭力快速紧缩成南瓜状的茶包,使茶叶卷曲。
松包是将南瓜状的茶包倒入松包机.茶团在滚筒里滚转、翻抛作用下而松散。刚炒热的造型叶,叶温较高(50℃~62℃),应迅速松包,避免闷黄;经多次速包、松包后,叶温降至37℃左右,再行速包、团揉。
球茶是将紧缩成南瓜状的茶包1~3个置于球茶机上、下揉盘问,适当加压(前期轻压,中期重压,后期轻压),开动机器.使茶球在上、下揉盘间滚动,在棱骨和立柱作用下,茶团受到搓揉挤压,使茶条卷紧,完成球茶作业。团揉时间5~8分钟左右。
炒热、速包、团揉、静包定型等过程是台式乌龙茶造型工序,也是台式乌龙茶色香味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其造型时间长,在热化学作用下,使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多糖及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加剧,促进醛、醇及其他芳香物质的生成。同时对有青臭气、苦味的儿茶酚、醇、醛发生同分异构作用,使苦味消失,滋味鲜爽。
团揉造型工序约需10~12小时。
⑧再干
采用燃油式自动烘干机或燃气式手拉烘干机,风温90℃~100℃,摊叶厚度1~2厘米.烘至足干。台式乌龙茶重视“火功”,即“焙火”。花果香明显、滋味醇爽的台式乌龙茶焙火.采用低温短时的方法,焙去表面水,保留茶叶固有品质,便于贮藏。而对于中低档的台式乌龙茶焙火,采用低温慢烤的方法。烘烤温度变化,“焙火”时间长,利用热化学作用,去除青气,发扬茶香.去除苦涩味。“焙火”作业多采用茶叶烘焙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