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经净后发热自然退净或稍退者,称为“经行发热”。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感染有关。
本病属中医经行前后诸证范围。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营卫失调,值月经的生理改变而发。其分型有阴虚、肝郁和血瘀。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发热为辨证要点,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原则。
【临床应用】
姜氏3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药用:柴胡20g,黄芩20g,半夏10g,赤芍12g,丹皮15g,青蒿40g,青皮6g,香附10g,地骨皮15g,生地15g,钩藤20g(后下),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取得满意疗效。
胡氏4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药用:柴胡、黄芩、半夏各10g,丹参、当归、青蒿各15g,熟大黄、炙甘草各5g,生姜5片,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取得满意疗效。
王氏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药用:柴胡8g,黄芩、丹参、连翘、姜半夏各10g,生姜3片,大枣5枚,当归6g,白芍12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取得满意疗效。
【病案举例】
1.王某,女,21岁,未婚。1990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近4个月来,经水20天一潮,经行时兼发高热,并胸满胁胀,甚至呕吐,历10日经净后发热始退。每月如此,发热渐次加重,体温高时可至39℃,迭经诊治无效。初诊已届临经前期,精神不舒,胸闷胁胀,口干鼻燥,头眩目赤,脉象弦数。西医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诊为肝经郁热型经行发热。病系肝郁气滞,日久化热热伏血分使然。治以疏肝清热,凉血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服药3剂,月经来潮,发热大减。又进2剂,安然度过经期。下月经前又服上方4剂,经行发热消失。随访半年,每月经来不再发热3。
2.裘某某,28岁。1960年6月11日诊。3个月来,每值行经期,先恶寒,后发热,始于中午,下午逐渐增高,最高可达40℃,午夜后又逐渐下降,至天明则为低热,伴行经不畅,小腹发胀,喜呕心烦,口苦咽干,欲饮喜凉,倦怠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腻黄,脉滑数带弦。证属少阳之气不和,邪气乘经行之时血室空虚而人。治宜和解少阳,使邪热循经而散。拟小柴胡汤加减。3剂。药后汗出热退,月经通畅,诸症好转。嘱于下月行经前2天,服此方5剂,后未再发。
3.郑某,女,43岁,已婚,于1993年7月7日人院。经行发热4日。患者潮当天即感恶寒头痛,自测体温持续在38℃~39℃之间,服感冒冲剂之类未效。入院时,症见寒热往来,体温38.5℃,伴头,恶心欲呕,纳差,阴道出血少量呈暗咖啡色,舌质淡,苔薄黄。
脉细数。诊断为经行发热,辨证为气血营卫失调;治以表里两解,调和营卫。方用小柴胡汤加味。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且经血由咖啡色转为淡红。再拟滋阴清热调经为治,3剂后,阴道出血净,于7月14日痊愈出院
按:小柴胡汤为张仲景所创,乃治疗外感邪入少阳及肝胆疾病的重要方剂。然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之先天,肝藏血而主疏泄,外邪侵袭,情志刺激,或他病相传,每致气血不和,肝胆经气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经、带、胎、产诸疾。辨证论治每处以小柴胡汤加、。,
减,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又云,少阳为三阳之枢,外邪一旦侵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太阳争而为寒,内与阳明争而为热,故呈往来寒热,发热起伏等症。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