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内黏膜发生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烂点,一般表现为边缘色红,中心有黄绿色溃烂点,疼痛剧烈,流口水,常伴有口臭、口干、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轻者溃烂一二处,重者可扩展到整个口腔。一般认为与口腔黏膜营养缺乏,病毒、细菌等感染,自身免疫失调及局部刺激有关,具体病因不清楚。可单独发生,也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或维生素B、C缺乏等,容易复发,不易根治。西医治疗主要是补充B族维生素,改善黏膜营养和抗感染。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火热之邪为患龙胆泻肝汤具有清泻肝胆之火的功效,故药证合拍,自当取效。
【临床应用】
江氏2以本方加茵陈、石膏为主方治疗顽固性复发性口腔溃疡32例,每日1剂,水煎分3服。疗程最短5天,最长10天,结果:半年未复发者15例,占46%;1年未复发者10例,占30.3%;1年以上未复发者7例,占21.9%。
【病案举例】
1.何某,女,45岁。1995年3月24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头常眩晕,时感心慌。口疮病经治数月疗效不显。现症牙龈溃破,口舌糜烂,伴口中臭秽,口干不欲饮热,小灼热,下肢肌肤有块状紫斑。唇舌紫暗,苔不可辨,脉弦而数。此乃肝胆火旺,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泻肝利胆而清心火、养阴抑阳而理燥热。处方:龙胆草10g,黑山栀14g,金钱草30g,柴胡、延胡索各12g,炙升麻10g,酸枣仁20g,川黄连3g,玄参、丹参各14g,生地14g,麦冬14g,佩兰4g,碧玉散(包煎)12g,玄明粉(分2次药汁冲服)10g另加服:琥珀(研末吞服)8g,每日2次,每次2g;羚羊角粉2g、珍珠粉2g,相混,饮粥送服,每日2次,每次05g,连服2天;珠黄散2支,饭后漱口吹药,每日4~5次。用药4天,诸症减轻。续以清胃生津方以收全功23
按:口疮即口舌糜烂,前贤多责之脾胃积热,或心火上炎,熏灼口舌而致。然“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本病乃肝胆火炽,戕及脾胃,引及心肾之火上冲,而成阳亢阴伤、火极水耗之局面。故以泻肝胆之火为重,而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更佐用珍珠粉、羚羊角粉、琥珀粉另服,祛腐生新,其效尤显。
2.王某,男,32岁,教师,2000年6月10日初诊。患者口舌生疮溃烂半月余。经服维生素B2、牛黄解毒片等药罔效,而求中医诊治。诊见口舌有4处溃疡,疮面大小不等,进食时疼痛难忍,口苦心烦,头晕目胀,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胆湿热,胃火上炎。治以清热泻火,引邪下泄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当归、黄连各10g,蒲公英30g,生地、石膏各20g,丹皮15g,泽泻、车前子(包煎)、木通各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后,诸症消失。嘱其饮食有节,避免烟酒及辛辣煎炸之品。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此例因工作紧张,又嗜食辛辣煎炸之品,湿热内生,乃致肝胆疏泄失调,肝胃之火上炎所致。故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胆湿热,配黄连、石膏以清泻胃火,泽泻、车前子、木通引火下行;蒲公英清热解毒;丹皮、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合达到肝胆湿热清、肝胃之火除的目的,使口疮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