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性中耳炎
渗出性中耳炎,即中耳腔内有液体存留,是由于咽鼓管通气及排液功能障碍,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所引起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本病也称为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主要表现为胸闷、耳闭塞感、听力减退,可伴耳鸣,以及吞咽时耳内有“咋喀”声或“砰砰”声。并有自声增强现象(即别人讲话听不见,而自己讲话觉声音很大),有时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改善。本病的发生原因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病因,其他凡能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增殖体肥大等,均可并发本病。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香烟烟雾也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认为,由肝胆湿热引起本病者,均可应用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治疗。
【临床应用】
叶氏等16以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治疗此类疾病患者44例,均取得显着疗效。其中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湿甚者加佩兰、石菖蒲、陈皮;痒甚者加白鲜皮、蛇床子;病情日久加丹参、丹皮、桃仁;虚证明显加黄芪、党参、白术、陈皮。2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并忌烟酒,忌食辛辣、羊肉、狗肉等。44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统计疗效,结果:36例显效,随访3个月无复发;5例好转;3例无效,一般服药5天后病人即自诉耳内胀闷感及耳鸣可明显减轻。
【病案举例】
吴某,女,47岁,1993年6月5日初诊患者自诉1年前一次感冒后,反复感右耳内痒,闷胀感,耳内似有棉球堵塞于耳道内,且时有耳内流水声,略伴耳痛、耳鸣、听力下降。曾经西医鼓膜穿刺抽液检查确诊为“渗出性中耳炎”,予西药局部用药、抗菌素等治疗,症状略有改善,但不能根治。现仍感右耳内痒,耳鸣,堵塞感,以致不能入睡。伴口苦、烦躁易怒,大便干结难解,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胆湿热型,治予龙胆泻肝汤加珍珠母、石菖蒲。5剂后耳内闷胀感减轻,耳鸣减少,伴随症状消失,耳镜检查示:“耳内渗出液较前减少”,唯感耳痒,脉弦。前方加白鲜皮、地肤子,继服5剂后,耳痒消失。此后原方再服5剂,以资巩固。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肝胆相表里,胆脉入耳中,《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
曰:“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耳为清空之窍,风热之邪外袭,常因肝胆二经失健,邪毒得以乘机直犯耳窍,结聚不散;或外邪侵犯耳窍,温热邪毒传里,犯及肝胆,肝胆湿热,循经搏结于耳窍,内外湿热熏蒸,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成病。因此,治疗应以清肝利胆、通窍渗湿为主。龙胆泻肝汤中龙胆草、焦山栀、黄芩、柴胡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木通清利湿热、渗湿热于下;当归、生地养血敛阴,防苦寒渗湿之品伤阴;生甘草清热解毒而又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