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加而使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正常人血中胆红素不过17mol/L(1.0mg/d1),如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仍未能察见黄疸时,可称为隐性或亚临床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黄疸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尤其多见于肝脏、胆系和胰腺疾病。此外,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也是黄疸病人的常见症状,故龙胆泻肝汤对于此类症状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病案举例】
1.患者,男,20岁,1982年5月12日初诊。1周来,纳谷无味,食少纳呆,四肢乏力,继则身目发黄,逐渐加深,如橘子色,尿黄、便结、口苦、肤痒、胁下胀痛,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证属湿热薰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致。治宜泻肝胆实火、清泄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g、炒栀子10g、柴胡10g、生地12g、泽泻12g、茯苓15g、车前子12g、木通10g、甘草9g、白芍12g、当归10g、焦楂10g、神曲15g、丹参12g、茵陈30g、大黄10g(后下),3剂。二诊(5月15日):胃纳较增,黄疸减退,便结已解,厚苔渐化。原方去大黄、泽泻,3剂。三诊(5月18日):胃纳较增,口苦、肤痒、胁胀痛、黄疸较前减轻厚腻苔渐化,脉弦。前方去生地,加板蓝根15g,茵陈改为15g,龙胆草减至10g,栀子6g,4剂。四诊(5月22日):症状基本消失,舌苔薄腻微黄,脉小弦。
茵陈15g、板蓝根15g、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0g、焦楂10g、丹参12g、白术12g、神曲10g、甘草9g、太子参10g、谷麦芽各12g,5按:黄疸一症,主要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本例黄疸初起,身目发黄如桔子色,尿黄,食少纳呆、口苦舌苔黄厚腻皆是湿热的表现。方用龙胆草、栀子、大黄泻肝胆实火茵陈、车前子、泽泻、木通、茯苓等渗湿,使湿热从小便出。生地当归、丹参滋阴养血活血,白芍、甘草柔肝止痛,焦楂、神曲消食和胃,柴胡疏肝理气,引诸药达肝胆经。随后,根据临症变化而灵活用药治愈。262.吴某,男,农民,33岁。1988年9月8日初诊,患者因患钩端螺旋体病,在某县医院住院治疗10余天,经大量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治疗,已度过了危险期。但出现巩膜、全身皮肤黄染,日渐严重已5日。医院嘱其转上级医院治疗,因经济拮据,邀中医治疗。刻诊:身目俱黄,黄如橘色,胁肋胀满,心烦不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脉弦数。证属肝胆实火,郁而不泄,阻于中焦,湿热之邪不能外泄所致。治宜清泄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2g,黄芩15g,栀子10g,泽泻、木通、车前子(包煎)各10g,当归6g,生地15g,大黄5g,茵陈30每日1剂,停用西药。
服4剂后,大便已解,小便大增,色如橘黄,诸症减轻。继服原方8剂,诸症悉除,继以健脾祛湿之剂收功。随访至今,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