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临床应用】
1.卢氏以逍遥散加味治特发性水肿120例治疗组120例中,女102例,男18例;年龄24~56岁,平均38.2岁;病史1~10年。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病例80例,其中女71例,男9例;年龄24~54岁,平均37.2岁;病史1~10年。两组病例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用逍遥散加味,基本方药:柴胡15g,白芍15g,白术15g,当归15g,茯苓30g,炙甘草6g,川芎6g,煨生姜5g,淫羊藿6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西药双氢麦角胺15mg,每日3次;谷维素20~40mg,每日3次;舒乐定安2mg,每晚1次,均口服;肿胀明显者给予安体舒通20mg,每日2次口服。均半月为一个疗程,服药1~2个疗程。疗效标准:治愈:水肿全部消退,其他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异常改变,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好转:水肿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劳累及久立后偶有水肿;无效:水肿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结果:治疗组120例中,治愈80例,占66.7%;好转36例,占30%;无效4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80例中,治愈12例,占15%;好转41例,占51.3%;无效27例,占33.7%;总有效率为66.3%。两组疗效比较,治愈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
2.耿氏12以加味逍遥散治疗特发性水肿48例本组病例48例均为女性,其中住院病人3例,其余为门诊病人;病程最长5年,最短6个月;年龄最小25岁,最大53岁,平均为39岁,其中25~35岁14例,36~45岁26例,46岁以上者8例。
临床表现:全部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颜面或伴四肢水肿。兼月经不调者30例,有体重增加趋势者16例,48例中有45例病人述病情与情绪活动有密切关系。全部病例均经尿常规检查,部分病例曾做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透等检查,结果均无异常全部病例均以疏肝健脾立法的加味逍遥散治之,药物组成: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5g,薄荷6g,天仙藤12g,生姜3片。如面足水肿甚者,酌加防已10g,冬瓜皮10g;月经不调者,酌加益母草15g,泽兰10g;面红升火,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者,可加生龙牡各30g;体重渐增者,加草决明10g,丹参12g,山楂10g;自汗,气短,无力,可加黄芪15g.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一疗程疗效标准:治疗2个疗程后,主症、兼症全部消除为痊愈;主症消除,兼症明显减轻为显效;主、兼症均有减轻为有效;两个疗程后,各项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无效。治疗结果:48例中,痊愈26例,占54.16%;显效7例,占14.58%;有效12例,占25%;无效3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
按:特发性水肿属中医的“水肿”等范畴,证属肝郁脾虚,与肝脾的功能失调有关。正如《医学正传》云:“夫水肿证,盖因脾土虚甚而肝木太过,故水湿妄行其中。”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为肝郁脾失健运而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法湿,使运化有权,气血生化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煨生姜温中散寒,以复脾之健运。全方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健脾祛湿之功,使三焦气化正常,水道通畅,水液正常输布、排泄,则水肿得愈。肝主疏泄,疏泄正常,则气机畅行,水液随之升降上下,反之则气机郁结,水液因之滞留,而成水肿。临床上难治性水肿患者,常因久病、情志抑郁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故治疗时应考虑疏肝健脾利水。
【病案举例】
1.蔡某,女,38岁,住院号0452.因颜面、双下肢浮肿1年,于1989年1月28日入院。患者诉1年来,常因工作紧张反复出现头晕头胀,口苦,纳呆,小便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伴颜面阵发性潮红。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颜面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血压16/10kPa尿蛋白(H)。证属肝郁脾虚,治以疏肝健脾利水,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茯苓皮、白芍各15g,当归炙甘草、柴胡各10g,泽泻、白术各12g,薄荷5g,茅根、石决明各20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复诊,患者病情好转,颜面潮红消失。拟原方治疗月余,水肿消失,查尿蛋白(一)
2.杨某,35岁,教师。1990年3月13日初诊。患者眼睑及下肢水肿3年余,反复发作。3年前起病,先见面及下肢浮肿,后觉两乳房及腹部胀满,常因工作劳累、站立过久或情志不舒时加重。曾在基层医疗单位按“肾炎”治疗,用青霉素、双氢克尿噻及中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疗效不佳水肿缓解后,其他症状不见减轻,严重时不能坚持工作。诊见患者面部及下肢水肿,按之没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左脉兼弦。血、尿常规,肝肾功能,X线胸透,心电图均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肝郁脾虚。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利水,用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枳壳各10g,炒柴胡8g,茯苓、白术、淮山药各15g,薄荷3g,佛手、泽泻各12g,茅根30g,生姜3片为引。服药5剂,水肿基本消退。再用5剂,水肿及其他症状全部消失。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3.张某,38岁,农民。1991年2月11日初诊。患者面部及下肢水肿2年余,时发时消,时轻时重常因劳累、郁怒及经期症状加重,腿及四肢发胀,胸肋不舒,脚胀满,白带多。曾在某医院多次就诊,用过青霉素、双氢克尿噻及中药参苓白术散、五皮饮子等药,用药后,水肿虽可消退,然其他症状未见减轻。
诊见:面部及下肢水肿,按之没指,双侧乳房及胸部发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余症同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X线胸透,血浆蛋白定量,心电图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肝郁脾虚,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带,利水消肿,方用逍遥散加味:当归、白芍、枳壳各10g,炒柴胡8g,薄荷3g,淮山药20g,茯苓、芡实、白术各15g,茅根3,香附、泽泻各12g,甘草6g,生姜3片。服药6剂,水肿消退,症状好转。守上方去泽泻再服6剂,症状基本消失。继服5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再复发。
4.费某,男,51岁。1994年3月16日诊。患者于1月前感觉左侧肢体沉重,且软弱无力,进而发现肿胀,皮肤绷紧,按之有指印。自服用双氢克尿噻等利尿消肿药物后,水肿可暂时消退,但停药后,肿势如故,且逐渐加重患者情绪急躁,易怒,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沉弦而滑数。诊为肝郁化火,湿热阻滞,经脉不利,通调失职治当清热疏肝,调血和血,分利湿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合茵陈四苓汤加减:当归、柴胡、薄荷(后下)、白芍12g,白术、猪苓各15g,丹皮、栀子、泽泻各20g,茵陈、益母草、泽兰各30.服药5剂后,肿渐消退,10剂后,水肿全消。后以柴芍知柏地黄汤以善其后。1年后追访,健如常人。
5.张某,女,27岁。1996年4月11日诊。患者于2月前感觉左侧肢体酸软无力,渐至肿胀,按之凹陷,时轻时重,某医院诊为特发性水肿,多方医治皆少效患者情绪抑郁,胁肋胀痛,少腹胀痛,饮食少,小便短少,舌质淡嫩,苔白而腻,脉沉弦。诊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经脉不利,通调失职治以疏肝解郁,化气行瘀,利水消肿,方选逍遥散合五苓散加减:当归、、、
柴胡、泽泻、桂枝、白芍各20g,茯苓、益母草、泽兰各30g,白术、猪苓各18g,薄荷(后下)10g,煨姜3片。服药4剂后,水肿基本消退,8剂后肿势全消。后以柴芍四君子汤加桂枝以善其后。随访至今,康复如常。
刘某,女,7岁。1992年5月17日初诊。1990年3月患急性肾炎后,尿中红细胞常在+~之间,经西医抗炎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凉血等中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诊见面黄纳差,眼周发黑,大便溏薄,小便时常努出少量粪沫,不能自禁,未见浮肿,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无力。尿常规:蛋白(士),红细胞(+),白细胞(一)。血肌酐37.13mol/L,尿素氮3.57mmol/L,血压12/8kPa。诊为慢性肾炎。治宜疏肝健脾,泻火凉血,加味逍遥散加减。处方: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茯苓、泽泻各9g,炒白术、薄荷、当归、甘草各6g,鲜白茅根25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7剂,纳增便调,小便时已无粪沫努出。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效不更方,原方加生地黄25g续服。经按上法治疗6个月,后3个月内,间断复查尿常规11次均未见异常,12小时尿爱迪计数亦在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