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窦炎为鼻窦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筛窦及额窦次之,蝶窦最少。以起病急,流黄浊涕,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
属中医学“鼻渊”范畴。因脓涕自上而下不断渗流,故又有“脑崩”、“脑漏”、“脑泻”、“脑渗”、“历脑”、“控脑砂”等称谓。
急性者多为实证、热证,由外感风热,或脏腑积热,或湿热内蕴所致。
【临床应用】
郭明扬3治疗感冒后副鼻窦炎102例,其中:男65例,女37例;病程最长者20余年,最短者7天,病程范围在7~30天者占64.7%。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工作学习时加重,部位多在前额或眉棱骨或鼻两侧,个别病例头痛如劈,甚则昏死;流脓鼻涕者45例(44.1%);鼻塞者42例(41.2%);嗅觉障碍者39例(38.2%);有8例(7.8%)患者以咳嗽为主诉就诊。全部病例均经柯瓦位X线片检查证实为副鼻窦炎,其中上颌窦炎41例(40.2%),额窦炎46例(45.1%),筛窦炎15例(4.7%),多组鼻窦炎85例(83.8%)。均用“三子芩连白虎汤”(苍耳子、蔓荆子、白芷、黄芩、黄连、石膏、知母)加减治疗,若鼻塞者加北细辛;若伴咳嗽者加桔梗、杏仁、紫菀等。水煎服,日1剂结果:102例病例中,显效75例,有效27例,显效率为73.5%,有效率为26.5%用药天数最少者3天,最多者16天,平均用药天数7天。
刘谊4治疗26例急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40天。其中筛窦炎10例,上颌窦炎12例,额窦炎4例。以白虎汤为主方水煎服,药物组成:生石膏30g,知母10g,炙甘草6g,粳米30g加减:血瘀明显者合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属湿阻者合三仁汤(杏仁、白仁、薏苡仁、厚朴、通草、半夏、竹叶、滑石),属痰浊者合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久病气虚者合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结果:26例中治愈16例,占61.54%;好转6例,占23.08%;未愈4例,占15.38%。总有效率为84.62%。治愈及好转病例平均服药12剂。
【病案举例】
(1)王某,男,34岁。1995年5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前额、鼻根部暴痛2年余,加重3天。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前额、鼻根部暴痛,有如刀劈,甚则昏死。常因感冒、劳累及情志等因素诱发。
经神经内科检查及头颅CT、脑血流图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服多种中西药物,包括抗生素在内均无明显效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3天前因“感冒”,自服“康泰克”、“羟氨苄青霉素”后,感冒症状消失,但头痛不止,经摄柯瓦位X线片提示左侧上颌窦炎、额窦炎。
现有头痛欲裂,无流脓鼻涕、鼻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而黑,脉弦滑。诊断:感冒后副鼻窦炎。治疗:“三子芩连白虎汤”加减。药用:白芷18g,苍耳子、知母各12g,黄芩、蔓荆子各15g,生石膏30g,黄连10g,半夏12g,藿香20g。每日1剂。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连服10剂诸症消失,1周后X线片提示额窦、上颌窦炎症增高影消失。2年后因胃病复诊,问及头痛已未再发作。3按:鼻窦炎属于中医“鼻渊”范畴,多见于感冒后或因感冒而加重,目前临床上中医多从胆热移脑或肺经郁热论治,临床疗效尚不确定。张之文教授独辟蹊径,根据副鼻窦炎患者有前额或眉棱骨疼痛,流脓涕、鼻塞,且多伴见口渴、发热或不发热,或形寒等,从温病学角度认为,此为病邪从太阳化热入里,病在阳明之表所致。阳明之经脉循发际至额颅,故见前额或眉棱骨疼痛,病在阳明故口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清解阳明之热为大法,在处方上当师仲景葛根芩连汤之法。张教授指出,清末以陆九芝、恽铁樵等为代表的医家,持《伤寒论》理论研究温病,认为葛根芩连汤“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凡由太、少阳陷入阳明为阳邪成实之证,不论有下利无下利,皆以此方为去实之用”。因此,凡温病发热有汗,初起微形寒,须臾即罢,骨楚头痛,或咳或否或自利等,均可以此方化裁。正是根据这些理论,张教授将葛根芩连汤用于副鼻窦炎的治疗。但是因为葛根芩连汤药力单薄,故以苍耳子、白芷、蔓荆子等代替葛根以加强药力并使其更具有针对性。苍耳子通鼻窍,为治鼻渊要药;白芷为病在阳明之表而设,且能通窍排脓;蔓荆子善止头痛。病在阳明,复入石膏、知母以增强药力。值得一提的是,方中用芩、连颇有深意。张教授在临床上十分推崇陆九芝等医家长于苦寒的经验,认为凡是热邪化火成毒,充斥肆逆,无论温热、湿热,均可苦寒直折。从当前的临床观点来看,苦寒药长于消炎杀菌,而西医学认为副鼻窦炎主要与细菌性炎症有关,因此选用芩、连以使清热之力胜于银翘等轻清气热之品。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后者对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疗效较好,但对细菌感染疗效逊于芩、连等苦寒药。此外,一般认为流脓鼻涕并非副鼻窦炎必有之症(本组观察病例中仅占44.1%),但临床上有一大部分以前额昏痛就诊的病例,常自述有痰从鼻咽部下滴,然后习惯性地经咽喉从口吐出的现象。实际上,根据张教授的经验,这类病人多无流脓鼻涕,患者吐出的不是痰,而是副鼻窦的炎性分泌物,其色或白或黄或黄白相兼,初事临床者,多误诊为下呼吸道炎症。其实,这类病人应按照副鼻窦炎进行诊治,同时副鼻窦炎症分泌物从鼻咽部下滴刺激咽喉,又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病人仍需按副鼻窦炎治疗,适当加人宣肺止咳之品。
(2)陈某,男,12岁,学生。2006年4月3日初诊。主诉:头,前额痛伴鼻流浊涕30天。一个月前患感冒,经治疗缓解,惟前额痛、头晕、流浊涕症状不解,严重影响学习刻下:头痛如裹,以前额为甚,鼻塞不通,浊涕黄稠,面色黄暗,多汗,小便微黄,大便可,舌红苔白腻,脉沉。X线鼻窦摄片提示:鼻窦腔黏膜增厚,密度增高。西医诊为急性筛窦炎。中医诊为头痛鼻渊予白虎汤合三仁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白仁10g,杏仁10g,薏苡仁10g,通草10g,滑石10g(包),半夏10g,厚朴0g,白芷10g,炙甘草6g,粳米20g。日1剂,水煎服。6剂后头晕头痛消失,浊涕减少原方去半夏、厚朴,石膏减至15g,加白薇10g,细辛2g,苍耳子5g,又服6剂后,诸症皆除。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4按:急性鼻窦炎临床表现常以前额、眶上、目下疼痛,鼻塞流浊涕为主症,故中医辨证可以从鼻渊或头痛两方面论治。其头痛部位为阳明之分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同时,手足阳明经交会于鼻旁,鼻渊从阳明而治也属正治。白虎汤其经典指征是身热,汗出,口渴,脉大。急性鼻窦炎多属热证,结合病位看,当属阳明热证,所以,无论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是否出现以上经典指征均可放胆投用白虎汤。
急性鼻窦炎的致病菌多见化脓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其次为杆菌,此外还有厌氧菌。该病初起常伴有畏寒、发热、食欲减少等全身症状,而白虎汤中,石膏主要成分解热作用微弱,但与其他药物合用则具有较强的清热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中的钙离子在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能增强免疫力,减少血管的通透性,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故而用白虎汤治疗急性鼻窦炎疗效颇佳。
(2)雷某某,女,45岁,农民。1986年6月27日初诊。自述:鼻涕黄稠而臭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夏季重,冬天轻,凡发热,或感冒均引起头痛发作。此次因旅途劳累而致头痛,服中西药20余日,未能控制,前来就治。刻诊:形体丰腴,满面红赤,鼻涕黄稠,臭气异常,鼻塞不通,呼吸不畅,前额疼痛,日重夜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X线拍片诊为鼻窦炎证属阳明经热盛,其热循经上行,壅遏于鼻所致。治宜清解郁热,伍以辛温透散,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2g,炙甘草5g,粳米15g,细辛9g,辛夷9g。药服3剂,鼻塞始通,头痛亦减。原方减细辛3g,再进3剂,鼻气通畅,闷胀消失,头痛已止。原方将细辛改为3g,加桔梗、薄荷、竹叶服10剂,黄涕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减细辛1.5g,辛夷改为6g,再服10剂,半年后随访,旧疾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