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内科急症,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大部分属外感发热,外感高热症是因外感邪毒所致的急性发热,以体温升高(38.5℃以上),恶寒或伴有口渴,脉数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临床应用】
徐锋治疗178例外感高热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86例,西药对照组92例。治疗组86例,男42例,女4例。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为2个月。平均年龄为28.3岁,其中属肺系疾患的为72例,其他原因所致的高热为14例。对照组92例,男女各46例,年龄最大为88岁,最小为3个月,平均年龄为30.1岁,其中因呼吸系统感染而导致高热者为72例,其他为22例。治疗组及对照组病程最短为1天,最长超过30天,最高体温均超过38.℃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西药对照组在应用复方氨基比林作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中药治疗组应用白虎合桂枝汤加味治疗,日1剂,水煎分服。药物组成:石膏30g,知母12g,粳米10g,桂枝3g,白芍10g,大枣10g,甘草3g,连翘15g,金银花15g,柴胡10g,薄荷6g,防风10g。小儿酌减。治疗1周无效者,加西药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4%,总有效率88%,对照组显效率68%,总有效率85%。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按:外感高热者,多无大汗,且兼有表证,甚可见四肢厥冷,正谓热深厥深,阳极似阴等表现。今合用桂枝汤,取之辛温解表,通达阳气,迫邪外泄之功,此乃为热因热用之反治法,同时也达到了调和阴阳,缓和白虎汤苦寒败胃之力,使体虚者也能服用。两方合用,能互补不足,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证型的外感高热症。
孙世竹等治疗38例外感发热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在10岁以下15例,10~20岁7例,20~30岁9例,30~40岁5例,40岁以上2例,病程最长者5个月最短1天治疗应用白虎汤合止痉散:石膏40g,知母15g,杏仁10,金银花20g,连翘20g,柴胡15g,黄芩15g,僵蚕10g,全蝎5g(儿童用量酌减)。随证加减:咽痛加板蓝根、大青叶;咳嗽加枇杷叶侧柏叶;恶寒加麻黄、桔梗(体虚用荆芥、防风)。治疗结果:以上患者均以热退身凉为结果,1剂见效13例,2剂见效22例,3剂见效者3例(服用方法:日1剂,1次/4~6h)。
按:外感发热尤其高热发病较急,病变迅速。小儿易于热盛动风引起抽搐、惊厥,变证多端,其病变机制多为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正邪交争,病位有在表、在里、在气、在血的不同,但卫表证候短暂,而以卫气同病者多见,此时抓住时机,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疏散卫表之品,多用银翘白虎汤重加清热解毒之剂气分高热,为治疗关键,处理得当,热势顿挫,病速告愈,稍有疏忽,则病情急转,热入营血,热盛动风,故酌加止痉散以防患于未然,又可助解毒,疗效迅速、肯定。
普云仙治疗48例外感发热病人,其中包括少儿组(5~12岁)12例和成年人组36例,成人组中,年龄15~60岁,其中住院病例8例,8例住院病人中血培养均为沙门氏菌感染,且肝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谷丙转氨酶(GPT)61~1L不等,谷草转氨酶(GOT)75/L,总胆汁酸(TBA)13~17mol/L。发热体温均在38.5~39.5℃之间,最高达40℃左右,发热时间2~5天。临床表现均为:高热,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洪数;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伴有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稠头痛;挟有湿邪的伴有胃脘不适,纳呆,脉濡缓。治疗应用白虎汤生石膏60g,知母12g,粳米30g,甘草6g。随症加减,如咽喉红肿疼痛的加大青叶12g,板蓝根12g;咳嗽痰稠的加贝母12g,杏仁12g,黄芩12g;热象偏重,出现舌边尖红加金银花15g,连翘15g,淡竹叶12g以上方药连服2~3天热可退净;挟有湿邪,伴有胃脘不适,纳呆的仍用白虎汤加白豆蔻12g,薏苡仁12g,炒谷芽20g;头闷痛的加白芷12g,蔓荆子12g,荷叶10g;因沙门氏菌感染,发热持续1周以上,肝功能受损,GPT高于正常值2~3倍的加青蒿12g,茵陈15g,川黄连6g,苇根30g,栀子10g,柴胡12g,香附10g,以疏肝利胆,连服10~15剂,受损的肝功可逐渐恢复正常。以上均为成年人剂量,小儿剂量酌减。
每剂加水1000ml,浸泡20min,煎沸40mi后取汁200ml,分3次服用,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结果:4例发热病人中,治愈36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
吴少云治疗152例外感发热患者,其中男86例,女66例;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为5岁;体温在37~38.5℃82例,38.6~39.5℃53例,39.5℃以上有17例;发热时间最短为0.5天,最长为5天。辨证分为感受风寒、感受风热、感受风湿、感受暑邪又伤于湿、感受暑热之邪、感受火邪、感受时疫之毒邪等型,以白虎汤、银翘散、小柴胡汤化裁组成基本方治疗,药物组成:柴胡6g~12g,金银花6~15g,连翘6~15g,淡竹叶6~15g石膏10~50g,知母612g,黄芩6~15g,薄荷3~10g。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服药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且无反复,症状消失为6例,占44.1%;服药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基本消失的有49例,占32.2%;5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改善的为28例,占18.4%;5天以内体温不能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无改善的为8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
按:外感之邪即为六淫,风为百病之长,寒、热、湿常依附于风,表现为风寒、风热、风湿致病。六淫之邪中的风、暑、燥、火为阳邪,阳气亢奋即“阳胜则热”。寒湿为阴邪,郁久可化阳,即“郁阳化热”,故古人云:“六气皆从火化”。疫疠毒邪为温热之毒邪。所以外感发热治则就根据《内经》所述“热者寒之”、“温者清之”而定。本方是由银翘散、小柴胡汤、白虎汤化裁而来,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薄荷辛散表邪;淡竹叶清热生津;柴胡、黄芩和解清热;石膏、知母清热除烦生津。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热,解肌泄热之效。再根据致病的邪气不同以及临床表现而随证加减。
周华凤治疗320例外感高热患者,其中男165例,女155例;年龄2~75岁;发病时间0.5~18天;卫分证132例,气分证188例;血白细胞总数(11.68~11.83)×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3例,急性扁桃体炎85例,急性支气管炎46例,肺炎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68例、对照组152例。两组资料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羚桃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10g生甘草6g,粳米15g,羚羊角粉2g(冲服)桃仁10g,板蓝根30g,大黄15g,羌活10g,金银花15g,赤芍15g加减:冬、春季加荆芥;夏秋季加藿香、滑石;风热证候重者加菊花、大青叶;咳嗽者加杏仁;喘者加麻黄;便秘者加重大黄剂量;咽喉痛者加桔梗;津气伤者加人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口服。孕妇禁服;体弱虚寒者慎服。对照组:视病情按西医常规给药,病毒感染给病毒唑治疗;细菌性感染者给益萨林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结果:治疗组168例,痊愈143例,好转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152例,痊愈86例,好转18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68.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退热时间比较:治疗组24h内体温降至正常76例,48h内降至正常73例,72h内降至正常13例,合计162例(96.43%);对照组24h内体温降至正常36例,48h内降至正常61例,72h内降至正常7例,合计104例(68.42%)。两组比较,以治疗组为优(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总数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白细胞总数为(11.840.73)×10°/L,治疗后为(8.25±0.24)×10;对照组治疗前血白细胞总数为(11.68±0.36)×10/L,治疗后为(8.35±0.54)×10/L。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积分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做甲皱微循环检测,治疗组治疗前积分(6.65±1.56)分,治疗后为(3.33±0.25)分;对照组治疗前积分(5.62±0.90)分,治疗后为(3.95±0.23)分。两组治疗后微循环积分均有降低(P<0.01),而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显着(P<0.05)。
按:外感高热发生时,邪多在卫、气分,故治当疏散卫表、泻火清气。甲皱微循环检测结果表明,外感高热患者卫分证即有血瘀潜伏存在,发展到气分证时血瘀程度明显加重。应及早应用清热活血之法,方能取得满意疗效。羚桃白虎汤由白虎汤加味组成,方中羚羊角清热凉血解毒;石膏解肌退热;桃仁、赤芍凉血活血;羌活祛风胜湿解表;藿香、滑石化湿解暑;大黄泻下清火并助羚羊角活血解毒;甘草、粳米清阳明气分热而生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且芳香辟秽解毒;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诸药共奏清热保津祛瘀解毒之功效。
陈更金治疗病毒性发热患者316例,其中年龄最小者6个月,年龄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14.2岁;体温38~40℃,心率在80~140次/min,病人都具有汗出口渴、舌质红、脉象洪大而数的特点。
实验室检查,有的WBC升高至(10~20×10L,但也有WBC不升高或反而略有降低。治疗采用银黄白虎汤金银花30g,连翘30g,黄芩30g,石膏30g,知母15g,牡丹皮10g生地黄20g,竹叶10g,青蒿15g,大青叶15g,白茅根15g,石斛15g,紫花地丁15g,甘草6g。以上药物加水500ml煮沸8min,将连续煮3次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嘱病人每天服药4~8次,每次服100300ml,并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以及病情的轻重对药量及服药的次数作适当的调整。每日服1剂,直到体温降低至37℃以下,再巩固服药1~2天,使病人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为止。治疗结果:显效272例,有效3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7.7%
按:常见的病毒性发热疾病,如流感、腮腺炎、乙型脑炎、出血热以及出疹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发热为主症。并且具有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它们都属中医温病的范畴,应该按照中医温病学卫、气、营、血的阶段划分而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治疗。“在卫汗之可以,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温病治疗所制定的基本原则。细读叶氏《外感温热篇》
中有关温病的治疗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首先针对温热病邪的性质“热”而选用辛凉苦寒之品以清热透邪。二是注意保护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就是这个意思。三是要注意预防病邪向深层次发展,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四要给病邪寻找出路,“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使病邪向外转移。如果温病出现挟湿伤阴、气耗、动风等症状,还应当增加适当的治法。银黄白虎汤中重用金银花、连翘、黄芩等轻清之品,直清温热病邪,现代中药研究认为此类药物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它能够阻止多种病毒DNA的合成。方中生地黄、牡丹皮、石斛有养阴生津的作用,能够扶助人体正气以驱邪外出,正符合“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古训。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它们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病毒代谢产物对人体的损害,并且具有低分子糖酐扩充血容量,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血循环,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有效灌注压的作用。银黄白虎汤还有一个特点,它打破了温病卫气营血严格划分阶段用药的传统。因为温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来势猛、转变快,当卫分症状还未完全消失,已经出现气分症状,并且迅速波及营分或血分,很难找到十分单纯的卫分温病或者是气分温病,银黄白虎汤既可用于温病初起发热的阶段,也可用于气分温病高热又兼挟营分或血分症状的阶段。由于本方所用药物大多是清轻透热的药物,虽然本方治疗的覆盖面较宽,但它绝无引邪深入的弊病。
【病案举例】
刘某,男,88岁,干部,长春市人。2002年5月17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痰黄1月余,手足发凉,大便秘结2周,头晕3天。现病史:因“感冒”引起发热,咳嗽痰黄,使用多种抗生素发热未能控制。2周后出现手足发凉,大便秘结,每次大便必用开塞露。现发热、咳嗽、稍喘、纳差、乏力,晨起痰黄成块,手足凉,3天未大便。T38.6℃,P96次/min,R24次/min,Bp20/12.7kPa唇燥,苔黄干,脉洪而虚,手足凉。曾患支气管炎,嗜烟,平素血压低。正常心电图。胸透字双肺纹影增粗。诊断:咳嗽、厥、便秘、眩晕(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便秘)。证属阳明热盛,津气两伤,厥之病机为邪热内郁,阳不外达,治宜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透达郁阳。处方:生石膏60g,知母20g,炙甘草10g,党参10g,山药10g,金银花10g,牛膝10g,陈皮5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
2002年5月24日二诊:发热、咳嗽、痰黄明显减轻,手足转温,除服药当天用开塞露通便外一直未用。饮食量增,自觉气力增强。查:T36.6℃,P82次/min,R20次/mi,Bp18.7/12ka舌苔薄黄,脉稍弱,手足温。调方:知母10g,炙甘草5g,党参10g,山药10g,金银花10g,陈皮5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3次。
2002年5月31日三诊:诸症悉除,停药。
2002年6月7日随访,未再复发5。
按:热厥为多种原因导致邪热内盛,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末而致。因其表象虽为寒,疾病实质却是热,故最易引起误诊,临证之时应格外注意。热厥多发生于阴阳失于顺接之时,临床以热盛体质、病变为实证最为多见。本案症状特点:一是合并症多,有咳嗽、厥、便秘、眩晕四种;二是症状虚实夹杂,实者如发热、不大便、痰黄等,虚者如纳差、乏力等,脉洪而虚是典型的虚实夹杂之脉,这些与热厥一般表现为实证、阳盛体质不同。此外,患者年高体弱更为治疗加大了难度。本案辨治特点,一是辨证准确,二是用药精当,前提是辨证。本案因“感冒”引起发热,咳嗽,痰黄成块,大便秘结,手足凉,使用多种抗生素,发热未能控制。此时辨证的关键是无形邪热亢盛,还是阳明燥结成实。根据热盛而四肢厥冷,并有2周大便秘结,
最易辨成阳明燥结成实。若仔细分析发热1月,便秘2周,眩晕、纳差、乏力则应辨为无形邪热亢盛,而用白虎汤主治。本案用药特点:一是基本方应用,即白虎参汤清解里热,益气生津,透达郁阳,清热是其核心。白虎汤主治阳明热盛证、热厥证。前者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典型症状,后者并见四肢厥冷。凡辨证属实热内盛或阳热内郁者,无论年龄大小或西医诊断何病,皆可酌情用之(中西药联用时宜慎,虽有此证,不可贸然用此方药)。二是党参易人参,白虎汤原方用人参。年高体弱热秘,不宜用人参,况本患者血压较平时高,更不宜用。党参药性平和,补气之力不如人参,但对虚实夹杂之证有利。三是药组应用,即石膏、知母、山药、牛膝。石膏清热迅速,但药性不能持久;知母清热较石膏慢,但清热之性长久,且有滋阴之效;山药滋阴收敛,培补脾胃,利于石膏知母清热之性留于中焦而无伤中之弊。牛膝化瘀,利于阴阳交通,改善四肢厥冷,又能降压,治疗眩晕,收一箭双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