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肝硬化发病的年龄通常在35~48岁,男女比例为(3.6~8):1.一般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门脉高压及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肝硬化的分类复杂而繁多。一般按形态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及混合型;按病因通常分为肝炎后肝硬化、乙醇性肝硬化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肝硬化、瘀胆型肝硬化、药物性肝硬化等;按病程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
期;根据肝功能情况则可分为活动期和静止期引起肝硬化的病因甚多,如病毒感染、血吸虫病、乙醇中毒、药物损伤、代谢与遗传性疾病、胆汁瘀积、营养不良等。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丙型肝炎引致者最为多见。本病预后不良,其部分患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癌。
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黄疸”、“胁痛”等范畴。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已是失代偿的晚期。本病治疗必须详察气结、血瘀、水裹的病理状态,抓住主症,明辨虚实,审时度势,随宜而施。
凡属腹水初期,正气尚支,形体未衰,腹大如瓮,脐心突出,脉络显露,脘胀腹满,小便不利,大便闭结,有中量或大量腹水者,根据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原则,可予逐水泻实之法。
【病案举例】
王某,男,49岁,1999年5月17日初诊。自诉腹胀大2年余,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一直比较稳定。1周前病情复发,经治疗后无明显缓解。病人腹大如鼓,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时时作痛,腹胀难以忍受,身热,口渴欲饮,饮后腹胀增剧,不恶寒,无汗,舌苔白,脉洪大。T38.9℃,P98次/min,BP17/11kPa中医诊断:臌胀,证属邪热炽盛,肝气郁滞治宜清热滋阴理气,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50g(先煎),知母、粳米、甘草各10g,玉竹15g,枳实、青皮各9g。每日1剂,水煎服。2剂后,身热减轻,腹胀之苦亦稍缓,易生石膏25g(先下),加白芍、川芎各10g再服2剂,热势尽退,病情复平稳,继续服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调理。
按:臌胀病,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多由气滞、血瘀、水停而致,治疗亦应据此立法。但该患者此时发热、口渴、脉洪大,阳明热证凸显,即使无汗出,考虑到患者久病体弱,又因热邪燔灼阴津亏耗,原因自可明了。清解阳明实热就成为缓解病情的当务之急本病属于重症,本虚标实,虚实相兼,故清热宜慎用寒凉,疏肝不可攻伐过猛,以免不耐药力而生其他变症。热邪消除,逆乱的气血得以循行常道,正气就能渐渐平复。再拾理气柔肝的治疗原则,行气化瘀利水,即可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