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生脉散加减治腹泻医案、配方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Holiday 2021-06-19 16:18:06
养生之家导读: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为其主要特征,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为其主要特征。临床证型虽多,各有其特点,辨证施治不难。

临床上有一种久泻患者,久泻气阴损伤的发生,常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或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分利过多,耗伤阴液,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所致,除了大便次数异常外。没有明显的寒热现象。仅见一些气阴损伤的症状出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久泻气阴损伤型。运用四君子汤、生脉散、茶矾散三方合用,治疗了不少久泻患者,均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病案举例】

1.患者,男,73岁,退休干部2002年8月5日就诊。患者曾从事过医务工作。自诉腹泻半个月。找不出患病起因。经西医输液等治疗,仍不见好转,腹泻一天数十次,量很少,怕腹泻不敢进食,神疲乏力,目眶下陷,遂投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党术、白术、茯苓、甘草、麦冬、五味子、人参),煎汤冲服茶矾散。四贴后腹泻停止,随后去掉茶矾散,加入益肾健胃之品,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按:泄泻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致病原因虽多,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久泻的病程较长是相对于实证而言,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概念。一般均在7天或半月以上,甚至数月由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胃中水谷不化精微。故食即腹泻,脾胃虚衰,气血不足,故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气血不荣于面,故面色不华,脾之脉络系舌本。气血不荣故舌淡脾胃虚弱,气血不充,故脉缓弱久泻不止,最易形成阴液亏损,故舌干口渴。脾气下陷,失液脱津,故目眶下陷。虽然久泻有气虚的见证,气虚证又常是形成阳虚证的基础。

但由于还未损及阳分。故没有畏寒肢冷的寒象发生,久泻虽有津亏的见证但也未损及阴分,故也没有阴虚内热的表现。仅见气虚阴亏症状。所以没有明显的寒热表现,西医实验室检查也没有炎性指标。简而言之,临床上只要是久泻患者,无明显寒热现象炎性反应,仅见气阴亏损的,均可试用四君子汤、生脉散、茶矾散治疗,随证加减化裁,虽然三方合用,但仍有侧重,三方中以四君子汤、生脉散为主,茶矾散为辅。四君子汤、生脉散二方中,也有侧重,如偏重脾虚湿胜,则用四君子汤为主。生脉散次之,如偏重气虚津亏,则用生脉散为主,四君子汤次之,茶矾散由等分儿茶、白矾组成研末冲服。

2.朱某,男性,4岁。大渴饮冷,饮水则吐,泻黄色稀水样便,小便短黄,指纹紫暗,舌苔白滑。辨证为阴虚湿泻,治以益气养阴,淡渗利湿。处方:太子参6g,麦冬10g,五味子6g,猪苓1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6g,桂枝3g。水煎服,每日1剂,2天后病愈。

3.张某,女性,3岁。大渴饮冷,饮入即吐,肢冷,泻清稀薄便,小便清长。予生脉散合五苓散,初进1剂而症不见减,再细观指纹沉滞暗淡,证属阴损及阳,湿盛阻滞。守方加熟附片2g,递进2剂病除。

按:小儿渴泻“以大渴饮冷,泻下不止”为特征而得名,是临床常见的小儿内科疾病之一;其主症有大渴饮冷、饮人即吐、泻蛋黄色稀水样便、小便短黄、舌淡红苔水滑、烦躁不安、指纹紫暗,阴伤脱水明显;其病因有脾虚土亏湿盛、感受外湿、阻滞运化三者,总而言之,脾不虚不成泻、无湿不成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本症主要由湿邪犯于肠胃,导致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职,泻多伤阴而津液耗伤,见大渴饮冷、阴损及阳而见虚烦肢厥等。选用五苓散合用生脉散加减治之均收到满意效果。该组方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渗湿之效,使小肠恢复分清别浊之能,三焦恢复通调水道之职。

4.欧某,女,2岁,因腹痛腹泻,呈稀水样便,曾在某医院治疗,症状缠绵不已,延及年余,刻下:大便有黏液,日近2次,肛红、溲短,肢冷汗多,纳呆,下肢浮肿。查体:精神萎靡,面色白,形体消瘦,双目紧闭,角膜混浊,下肢萎软四肢厥冷,舌光无苔,质深红。症属阴阳俱虚,方拟桂附理中汤加入养阴之石斛、玉竹、淮山药及固涩之罂粟壳、禹余粮之类加减化裁共服7剂,大便先硬后溏,次数减至每日6次。四肢转温,眼能睁开,唯舌质仍红,无苔。用生脉散加温阳的淡附、丁香及涩肠的赤石脂、禹余粮。用上方加减共服1个月,诸症消失而愈。

按:小儿患泄泻虚寒者少,湿热者多,小儿为纯阳之体,多从热化,观其既往病历多用芩连葛草之属从治。后亦用七味白术散,皆未见效。细察本病例乃阴阳俱虚。在临床中颇为少见,患儿经中西治疗年余,其病不减。想必系药不对症,乃改阴阳兼治的方法。但有先后主次之分,先用温阳而佐以益气养阴涩肠固下之品,后用养阴而佐以温阳兼收敛之药,使阴阳调和,病日趋好转而后愈。

5.仲某,男,35岁,2004年10月15日初诊。该患者每于长夏季节泻不爽,苦不堪言,现已逾10余载。自诉逢夏秋之交,天气渐凉时大便次数即增多,每日3~4次以上,质稀不成形,倦怠懒言,精神不振,不思饮食,性欲低下,天稍热则大汗不止。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细。辨证为脾胃气虚,夹有湿热宗李东垣清暑益气法培元益气、清暑化湿。处方:炙黄芪6g,当归6g,苍术、白术各10g,猪苓、茯苓各15g,黄柏10g,泽泻10g,党参9g,麦冬10g,五味子6g,神曲10g,青、陈皮各6g,赤芍、白芍各10g,山萸肉9g,仙鹤草30g,功劳叶10g,葛根10g,益智仁9g,枸杞子10g.14剂。

2004年10月30日复诊,溏泻症状已明显好转,大便每日1~2次,基本成形,倦怠纳呆等症亦改善,但心烦、寐差。于上方加炒栀子10g、炒枣仁15g,清心除烦安神。此后随访,病情稳定,已无所苦。

按:长夏是湿令盛行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腾,人所感受之邪,暑湿每多兼夹,故叶天士《幼科要略》有“暑必兼湿”之语。

湿为阴邪,若暑湿兼感,则病机复杂,并非一派阳热之象矣。并且夏日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有不足,不如冬令之封藏固密,故可见虚象。该患者脾胃之气本不足,复感受长夏暑湿之邪致湿热内蕴,故成气虚湿热证。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正为劳逸失节、脾胃气虚之人感受暑湿之邪耗气伤津而设本方以参、芪、术、归补脾胃、益气血,合生脉散养阴生津为基础;再加苍术、青皮、陈皮、神曲以燥中焦之湿;黄柏、泽泻、猪苓、茯苓泻下焦之火;葛根升发脾胃之清阳;仙鹤草、功劳叶补气而不上火;益智仁、枸杞子暖肾生精,共奏培元益气、清暑化湿之功。药味虽广而立意周密,遂能数剂起效。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生脉散加减治久热不退(

中草药2021-06-21

生脉散加减治妇科杂症医

中草药2021-06-21

生脉散加减治胸水医案、

中草药2021-06-21

生脉散加减治节少阴寒化

中草药2021-06-21

生脉散加减治胸汗异味医

中草药2021-06-21

生脉散加减治水土不服综

中草药2021-06-21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