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包膜发生炎症称为心包炎。此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心肌炎、心内膜炎并存,一般分为急性心包炎与缩窄性心包炎两种结核性心包炎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由肺结核、纵隔结核蔓延、播散而来。全身症状:差异较大,由感染引起的心包炎大多有发热等;胸痛:呈刺痛或钝痛,差异很大,可随呼吸、咳嗽、吞咽、体位改变而加重,一般位于心前区或胸骨,结核性心包炎可以无胸痛表现;心脏受压的症状:例如上腹胀痛、呕吐、下肢浮仲、紫绀、气急等;邻近器官受压症状,例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本病当属中医虚劳,胸痛范畴,以阴虚火旺,气阴两虚伴胸痛憋喘为临床特点。生脉散滋阴益气,生脉复气,急救心肺之化源,对气阴两虚证及本病引起的心肺功能障碍有较明显的疗效。
【病案举例】
患者林某,女性,57岁,退休工人,1989年12月26日入院。
患者身体虚弱,人院前6天,因恶寒发热,头身酸痛伴胸闷心悸在门诊治疗数天无效而住院治疗。人院后10余天仍持续高热。经各方面详细检查化验和内外科医生会诊,最后确诊为“结核性心包炎”。经过一个多月的西医抗炎、抗结核治疗,患者体温基本降至正常,胸闷心悸症状亦减轻,但却出现阵发性的呛咳,咽干唇燥,时有盗汗,稍多活动即感胸闷气短,给消炎止咳的西药,呛咳未能缓解。经X光胸透提示:肺部纹理增多,未见结核病灶,故请中医会诊诊见形瘦颧红,气短乏力,五心烦热,呛咳少痰,舌红少津,脉细弦数。此乃气阴不足,君火刑金,肺失清肃。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以生脉散加味:党参、百合各20g,麦冬15g,五味子6g,蜜紫菀、蜜百部、蜜枇杷叶各12g,沙参、桑白皮各10g。以此方加减,前后共服药24刊,呛咳症状痊愈,心包积液也渐吸收;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最后痊愈出院。
按:心包积液有多种病因引起,但以结核性为多见,此病病程较长,且有长时间不同程度的高热或低热,热邪耗气伤阴,阴虚火旺,肺金被炼,使肺失清肃之常,则发呛咳。治疗时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促使心阴恢复,促使心包积液吸收;用沙参、百合、紫苑、百部、枇杷叶、桑白皮、杏仁等养阴润肺止咳,而且百部有很好的抗结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