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冬季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多为温热疫毒致病。流行性出血热为汉坦病毒引起机体多脏器损害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发病机制中与病毒及毒素对机体直接损害及免疫病理损伤有关。有人认为免疫复合物所致的免疫病理损伤在EHF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均有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部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黏膜出血点季肋角叩击痛、恶心呕吐、瘀斑出血、少尿等症状。以气营两燔和发热腑气被扰,膀胱及胃肠通降功能失司者为多,且气、营、血三证并存者常见,大多发病急骤,来势迅猛,病程经过发展变化较多。西医认为本病为EHF病毒感染,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原发性损害,一次性打击,自限性经过,因此治疗中注意预防肾衰,平衡机体内环境,调节免疫功能,注意预防并发症等。EHF的发病早期就有三期重叠的发生,即是轻型,也可见气营两燔证,早期使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通大便利小便之法治疗,能使温热毒邪从气分营分清解,以免热与血结或迫血妄行,使热毒炽盛于血分,流行性出血热的西医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损害,表现为内皮细胞变性,重者血管壁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造成各组织和器官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免疫学研究证实,本病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血管损害与病毒侵入机体后出现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关。因此,治疗中激素与抗凝剂、抗病毒药物应用是关键临床实践表明,在用西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时,加用六神丸,有利于控制症状的发展,可缩短病程,使流行性出血热的各期症状明显减轻,从而降低死亡率。
【病案举例】
邵德田用六神丸等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观察病例2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5例和对照组84例,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六神丸每日3次,每次10粒,10d为1个疗程,并以氢化可的松加葡萄糖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d,加肌内注射清热解毒针,每日2次,连续7d,同时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对照组除不用六神丸外均与治疗组治法相同。结果治疗组155例显效120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55%;对照组84例,显效22例,有效22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52.38%(P<0.01)。
按:六神丸由珍珠粉、犀牛黄、麝香、腰黄、冰片、蟾酥组成,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瘀、解毒止痛、化痈生肌的功用,为治疗咽喉肿疼的名贵中成药,具有良好疗效,笔者将其用于晚期食管癌患者,主要取其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流行性出血热在中医学属“血证”
范畴,其病因病理为外感风热、燥邪、亦为温热疫毒之邪,热毒人血管,迫血妄行而出血。主要病理变化是火、虚和瘀。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虚是指气虚,阴虚以致阳虚,气虚则不摄血,阳虚则虚生内火,火热与气虚又可致瘀,瘀血阻络因瘀而出血方中蟾酥有局部麻醉、消炎作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阻止感染病灶的扩散,并能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麝香可避秽,活血散结;牛黄豁痰开窍;珍珠善收敛生肌;冰片散郁止痛;蟾酥、雄黄又具燥湿解毒消肿之功;诸药合用,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集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为一体,能抑制病毒复制及毒素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