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是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多发生于女性。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或癔球。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治宜理气解郁化痰,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四七汤、噙化丸等方本证见于慢性咽喉炎、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梅核气”一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有关病证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其曰:“心脉大甚为喉营”,即言喉间有物。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咽中如有炙脔”;当属此病。《赤水玄珠·咽喉门》:“梅咳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古今医鉴·梅核气》:“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致斯疾耳。”
【病案举例】
刘某,女,48岁。2004年8月11日初诊。自述咽部不适已多年,咽中如有物梗,吞之不下,咯之不出,频频清嗓,过度操劳、情志抑郁时则加重,伴脘闷胁胀,神疲乏力,手足发冷,纳呆便溏,查见面色淡白,吞咽下咽动作正常,咽峡色淡略肿,鼻咽未见病变。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细滑。曾多次前往某医科大学附院耳鼻喉科,经喉镜检查未见异常,作X线钡餐检查及食管气球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西医诊断为癔球症。服多种抗生素、喉片及谷维素等均未见缓解,西医师建议其转中医治疗。中医诊为梅核气。
辨证:肝郁痰阻,脾虚湿滞。
处方: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g,白芍、白术、姜半夏各15g,川芎、党参各12g,茯苓、泽泻、薏苡仁各30g。每日1剂,连服1周,咽部异物感明显减轻,食纳增加。继服2周,咽部异物感基本消失,饮食正常,大便自调。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梅核气”多为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所致。案中患者脘闷胁胀,肝气不舒;过劳伤脾,聚湿生痰,为肝郁痰阻,脾虚湿滞之证。予当归芍药散加减,增党参、薏苡仁健脾化湿;加姜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气,诸药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之效,故气畅郁舒,痰浊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