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出处】清·《疫疹一得》
【标准配方】生石膏大剂六至八两(180~240g),剂二至四两(60~120g)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436g)生地黄大剂六钱至一两(18~30g)中剂三至五钱(9~15g),小剂二至四钱(6~12g)川连大剂四至六钱(12~18g),中剂二至四钱(6~12g),小剂一钱至一钱半(~4.5g)栀子三钱(9g)桔梗钱半(4.5g)黄芩三钱(9g)知母三钱(9g)赤芍三钱(9g)玄参三钱(9g连翘三钱(9g)竹叶二钱(6g)甘草钱半(4.5g)丹皮三钱(9g)
"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用小剂".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
【作用与功效】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治温热疫毒,气血两燔,症见大热烦躁,渴欲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手足口病、脓毒症、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肝炎、银屑病等病症.
1.小儿支气管肺炎以本方为主灌肠治疗4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后5日、10日、15日总有效率分别为1%、91%、100%(《护理学报》2014年第15期)
2.手足口病对照组50例予抗病毒对症治疗,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本方加减治疗,疗程10日,观察口腔疱疹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危重症转化率.疗效标准以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生命体征正常为显效.结果:治疗组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为5.94±0.58日和2.36±0.52日;对照组为711±0.65日和3.15±0.60日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8%.两组疗效比较P<0.05(《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第6期)
3.脓毒症将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加清瘟败毒饮组(治疗组)25例、西医常规治疗组24例,观察疗程7日,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 APA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IgG、IgA、IgM、C3、CRP、TNF-a水平(值)的变化研究结果:两组总疗效比较无差异,但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5);两组患者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和 APACHEⅡ评分分值均明显下降(P<0.05,P<0.01),但同期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本组治疗前比较,IgG、IgA、gm、c3、crp、tnf-a水平(值)均降低(P<0.05,P<0.01),但治疗组同期优于对照组(P<0.05)(《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3期)
4.肾综合征出血热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瘟败毒饮,治疗10日.结果:在西医疗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清瘟败毒饮比单纯西医疗法能够更显著改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并且使TFa浓度降低,IL-10浓度明显上升,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年第4期)
5.重型肝炎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疗组31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瘟败毒饮与茵陈蒿汤,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T、TBIL、ALB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组的存活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85%)(《福建中医药》2000年第1期)
6.银屑病以本方为主治疗红皮性银屑病32例,参照《牛皮癣中医疗法》制定疗效标准,治疗后总有效率93.75%.(《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第14期)
【按语】本方为十二经泄火药也,盖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方中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牡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黄、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本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渴、昏狂谵妄、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数为辨证要点.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脑炎、带状疱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