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地葵(《本经》),地麦(《别录》),落帚子(《日华子本草》),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L.) Sch rad.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割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历史沿革】金代有蒸七遍(《儒门》)。明代有去壳(《瑶函》),炒法(《一草亭》)等。清代有火酒浸一日后,于饭上蒸透晒干法(《本草述》)。现行有炒法(《福建》)。
【炮制方法】净制簸净杂质,筛去泥土即得(《中国药典》1963年版)。
炮制炒制:取净地肤子,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深,散出香气时取出,放凉(《福建》)。
【成品性状】地肤子:略呈扁球状五角形。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五枚,背面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果皮膜质,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黑色。气微,味微苦。炒地肤子:颜色变深。微有香气。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处方应付】处方写地肤子、生地肤子付生地肤子;写炒地肤子付炒地肤子。
【炮制作用】使药物浩净。
【化学成分】含齐墩果酸、三萜皂甙、脂肪油、生物碱、黄酮类成分等。挥发油中含高级脂肪酸酯,长链烷烃及芳香族化合物。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