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菖蒲(《本经》),九节菖蒲(《滇南》),山葛蒲(《药材学》)。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 atari now iiSc hot的干燥根茎。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省。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
沙,晒干。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桑枝拌蒸(《雷公》)。宋代有米泄浸(《圣惠方》),米泔浸炒(《博济》),去毛(《总病论》),酒炒(《总录》),微炒(《局方》),桑叶水拌炒(《扁鹊》),酒浸法(《疮疡》)。元代有盐炒(《瑞竹》)。明代有桃仁制(《奇效》),蜜炙(《保婴》),姜浸焙(《仁术》),猪胆汁炒(《回春》),人乳和童便制(《醒斋》),米泔浸,饭上蒸法(《通玄》)。清代多沿用前代方法,并增加了烧去毛法(《要旨》)。现行有姜制(《集成》),麸制法(《贵州》)等。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洗净(《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
1.姜制
取石菖蒲片用中火炒热后,均匀加入姜汁炒干即可。每石菖蒲100kg,用生姜12.5kg(捣汁),开水适量(《集成》)。
2.麸制
将锅放在大火上烧至微红,取蜜制麦麸洒人锅内,浓烟起时,将石菖蒲片倒入,迅速炒动至黄色为度,立即取出,筛去麦麸,摊开晾凉。每石菖蒲片100kg,用蜜麸12.5kg(《贵州》)
【成品性状】石葛蒲: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片状。外皮棕褐色或灰棕色。切面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质硬而脆。气芳香,味苦、微辛。麸炒石菖蒲:表面呈黄色。有焦香气。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用法与用量】3~9gc
【处方应付】处方写石菖蒲、菖蒲付生石菖蒲;其余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麸炒后能增强化湿开胃的作用。《通玄》有“米沽浸之,饭上蒸之,借谷气而臻于中和”的阐述。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11%~0.42%,油中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细辛醚,其次为石竹烯、a-葎草烯、石菖醚、1-烯丙基-2,4,5-三甲基苯等。尚含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现代研究】工艺研究通过对菖蒲趁鲜切制与常规切制钦片中挥发油含量测定,发现菖蒲趁鲜切制饮片挥发油损失较多,不宜采用1。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