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大青龙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八杀九 2019-08-29 11:40:15
养生之家导读:经方方证纵横实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研究方剂必备参考书。那么大青龙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原方组成]

麻黄去节,六两(18克),桂枝去皮,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甘草炙,二两(6克)。

[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淬,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治则方解]

病机:外受风寒,内有郁热。

治则:解表散邪,清宣肺热。

方义:本方为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方中以麻黄汤加生姜辛温发散,而除表闭;石膏辛寒,清泻在里之蕴热而止烦躁;大枣甘温培中,以资汗源,且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

大青龙汤证多表现为伤寒表实证和阳热内郁之证。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其所治烦躁由表实不解,阳气内郁,郁而化热所致,与阳明热证烦躁而兼有烦渴者不同。

[仲景方论条文]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瞩,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家方论]

1.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耳。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是风寒两伤也。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风兼寒,寒兼风,乃大青龙汤专主之也。见兹脉证,虽欲与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则病不去。或欲以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则病仍在。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之。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寒则伤荣,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荣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此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是以先麻黄后桂枝,兹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日: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其用汤者,宜详审之。2.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温粉法,白术、葉本、白芷各十二两,末之,人英粉十二两,和匀用之,无英粉以蜂粉代之。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余昔读大青龙汤方,以证参之,尝涉疑焉。既是太阳中风见伤寒,脉浮紧是也,又何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若此证参之,皆是伤寒而加烦躁,又何得有中风之证在焉?故诸家皆无明载,只言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以此正经论之,终是涉疑。一日,请于先师伯荣黄公,曰:乃此一证中全在不汗出三字上藏机,且此不字,是微有汗而不能得出,因生烦躁也。无汗者,乃全无汗也,以此不字,方是中风。此乃古人智深识妙之处。今此中风证,复见脉浮紧,乃中风证见寒脉也。若与桂枝汤,则能治风而不能去寒,若与麻黄汤,则能治寒而不能祛风。以此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加石膏而治烦躁,名之曰大青龙者,以其能发越风寒而散邪气者也。故用麻黄为君,而散浮紧之脉;桂枝为臣,而治不汗之风;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合而为使,石膏为佐,而解风寒之并于经而加烦躁者也。

4.张璐《伤寒缵论》:大青龙汤证为其身中原有微汗,寒邪郁闭,不能透出肌表,由是而发烦躁,与麻黄汤证之无汗者迥异。

5.钱潢《伤寒溯源集》:青龙之制,非但为风寒并感之大纲,直为温病治表之一大柱也。

6.熊曼琪《伤寒学》:大青龙汤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另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多一倍,为发汗峻剂,意在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加石膏,清郁闭之里;重用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以滋汗源。麻黄、石膏相配,既相反相成,相互制约,又各行其道,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剂。

7.梅国强《伤寒论讲义》:关于温粉,所指何物,语焉不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稀疏绢包,缓缓扑于肌肤。《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法:麸皮、糯米粉二合,牡蛎、龙骨二两,共研极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自止。

[名医验案]

1.张锡纯医案

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2.刘渡舟医案

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

3.沈炎南医案

程某某,60岁。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证候群已具。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明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疼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仅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三次温服,每二小时服一次,如得汗出,即停服。果服二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4.翟冷仙医案

庄姓,8岁。1965年3月6日夜间,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状呕吐,吐出宿食,流涎,周身出现紫色瘀斑,神志时清时昧,至7日上午来院诊治。体温40.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28.7x10'/L,其中中性粒细胞93%,淋巴细胞7%。脑脊液常规检查:浑浊、乳白色,白细胞1.2x10°/L,中性粒细胞96%,淋巴细胞4%,糖10mg/L以下,蛋白(+++)。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中医诊治:头痛项强甚剧,身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欲饮,饮则呕吐宿食,痰涎,咽喉红痛,周身遍布紫色瘀斑,肢冷,舌质赤,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处方:麻黄9克(去节,先煎去沫),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膏45克,热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三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一次。

服上方二帖后,至3月8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止,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未消。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15.1x10'/L,其中中性粒细胞88%,淋巴细胞12%。原方中石膏加至75克。再服2帖(服法如前)。

3月9日,诸症已基本消退,但头部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仍用原方,再服1帖。前后共服5帖,诸症均已消失,精神活泼。

5.张志民医案

程某,年近花甲。一日发热恶寒,体温39℃,遍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微数。属大青龙汤证,老人体质虚弱,若发汗太过,恐有虚脱之变,乃慎予一剂:麻黄9克,桂枝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30克,生姜9克,红枣5枚,水煎分温3服,2小时1次。两服后周身微汗出,遂停药,而病者亦能起床矣。

[长沙方歌]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大青龙汤的适合人群与禁

中草药2021-03-26

丁光迪大青龙汤加味的配

中草药2021-03-22

姜春华大青龙汤的配方组

中草药2021-03-08

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与用

中草药2021-03-04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异

中草药2019-11-29

大青龙汤的正宗配方组成

中草药2019-11-21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