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根部。前者习称“汉防己”,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地;后者习称“木防己”,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切段,粗根纵切两半,晒干,切厚片。生用。
【处方用名】防己、汉防己、木防己。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辛。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祛除风湿,利水消肿。主治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等。
【禁忌与不适宜人群】
1.防己苦寒之性较大,能伤胃化燥,故胃气虚弱,体弱阴虚,胃纳不佳,阴虚而无湿邪停滞者,忌用。
2.湿热在上焦气分者禁用。
3.胎前及产后血虚者不宜使用。
4.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者慎用。
5.肾虚小便不利,虽有下焦湿热者慎用。
6.气分风热,小便不通,元气虚弱,阴虚内热,病后虚渴者,禁用。
7.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临证应用注意事项】
1.木防己临床应用基本上是安全的,未见有中毒的报道,但用量过大时能引起呕吐。
2.防己有木防己与汉防己之分。木防己擅长祛风湿止痛,用于风重于湿,上半身水肿及风湿痹痛等;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用于湿重于风,适用于下焦湿热,下半身水肿、湿脚气等。
3.汉防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可引起呼吸兴奋,反射亢进,大剂量可发生严重局部组织刺激,肝、肾、淋巴组织坏死等病变;还可引起阵挛性惊厥,呼吸困难,抽搐,死亡,故临床应用时不宜用量过大,并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4.汉防己直接扩张血管,抑制心脏,对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皆有轻度抑制的作用,故临床上使用汉防己针剂静脉注射,若给药过快,可出现胸闷,呼气浅慢,甚至急性低血压,呼吸抑制而死亡,故汉防己针剂静脉注射速度应缓慢。
5.明代有本草著作称其忌生葱,不宜与之同食。
6.凡水肿、腹水、脚气水肿之实证,宜生用;若属虚证,则宜炒制用;对于湿热痹痛证,宜生用;若为寒湿痹痛证,宜炒用或白酒炒用。
7.防己恶细辛,畏萆薢。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5~10克,水煎服。
【临证用药体会】
1.防己性寒能清热,苦能燥能降,辛能散能行;苦寒清热燥湿,辛寒清热祛风,散结止痛,辛开苦降,通调水道而利水。本品具有清热燥湿,利水消肿,祛风散结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水肿、风湿热痹及脚气水肿为多;其他亦可用于外风侵袭经络之中风口眼喉斜,痰饮咳喘,湿阻气滞所致之头痛,胸痛,胁痛,腰痛,腿痛,足跟痛,以及疮痈疥癣等。
2.防己苦寒之性较重,可以用于治疗热痹。我们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如选用寒性之品必须慎重,以免致使热邪潜伏于内,尤其是选用防己这种大苦大寒之药时,更应慎重。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药性偏寒的只有本章节的少数几味药,以及忍冬藤、夜交藤、地龙、薏苡仁,而更多的是温性药物。结合古今用药情况来看,防己在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病证方面并不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