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天鱼 2019-08-18 21:47:09
养生之家导读: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主证:发热恶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四肢不温,神疲嗜卧。下面小编为您介绍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 阳气内虚,寒邪外束。

【汤证脉症】

主证:发热恶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四肢不温,神疲嗜卧。

副症:头痛,身痛,语声低微,面色晦滞。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和典型脉象。

2.副症及舌象可资参考。

3.阳虚体质、久病失养、年高体弱等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禁忌】

1.本方证虽系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但阳虚程度不重,若少阴阳气衰微,已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手足冷过肘膝者,则不当用。

2.本方辛温,若见阴津亏虚脉症,或兼温热邪气时则不宜用。

【汤证辨疑】

1.再造散证:见于《伤寒六书》。再造散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较相近似,均为阳气虚弱兼见外感,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肢凉、神疲嗜卧为主症。但再造散证以气虚为主,四肢不温不显著,可见脉沉无力,亦可见脉浮无力,倦怠乏力、语音低微较明显;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则以阳虚肢冷、脉沉无力等寒象与之相别。2.四逆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与通脉四逆汤证,均可见阴盛格阳的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汗出、身反不恶寒、身热、面赤、咽于、舌苔白滑、脉微欲绝等表现,在身热、肢厥等表现上与麻附细辛汤证有相似之处。但麻附细辛汤证发热为全身发热,且与恶寒并见,并以发热轻恶寒重为特点;四逆汤证的阴盛格阳,则发热限于体表或面部,身反不恶寒。此外,脉微欲绝、手冷过肘、足冷过膝、下利清谷等阳气虚衰见症,亦是麻附细辛汤证所不当见的。

3.人参败毒散证:见于《小儿药证直诀》。本方证在有的方书中被列为气虚外感的代表方证,似与麻附细辛汤证相近,实则二方证相去甚远。人参败毒散证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为感冒风寒湿邪所致,虽有外感之症,却无阳虚表现,故二方证迥然有异。至于人参败毒散中人参一味,是谓“逆流挽舟”之法,以资鼓邪从汗而解,与麻附细辛汤方意亦不同。

4.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属麻黄附子细辛汤变通方证。二方证表现大抵相同,惟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里寒较轻,症轻势缓。

【临床应用】

1.本方应用于临床,既要根据脉症,又不能囿于脉症,只要有阳气内虚、寒邪外束之病机,均可酌情选用。《医贯》云:“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本方,不可不知。”《证治准绳》论本方,“治肾虚发咳,咳者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齿脑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笔者临床以本方治风寒齿痛,不红不肿,遇冷更甚,入夜痛剧者。若风冷头痛,本方重加川芎,用之亦效。

2.三叉神经痛若表现为遇冷加重,夜间痛发,且灼痛感不明显者,笔者尝以本方加蜈蚣、全蝎等,用之多效。

3.本方证属伤寒少阴病,少阴病提纲为“脉微细,但欲寐”,笔者曾以本方加菖蒲、郁金治愈心肾阳虚之嗜睡症。

4.年老体弱之人外感风寒后并无明显发热、头身疼痛等症,仅感困倦乏力,嗜睡,投以本方多奇效。

5.资料报道有以本方为主治疗克山病,病理性窦房

结综合征,肾炎,肾绞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6.本方证为太少两感证。两感之脉非独沉脉,亦可有紧脉,尚可见弦脉、弦紧脉等。

【汤方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麻黄附子细辛汤2治疗哮

中草药2021-04-25

麻黄附子细辛汤1治疗哮

中草药2021-04-25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支气

中草药2021-04-06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小儿

中草药2021-04-06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

中草药2021-04-03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

中草药2021-04-03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