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大青龙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天鱼 2019-08-14 21:21:07
养生之家导读: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大青龙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大青龙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

[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惕(ti, 音替) ; 润(shun, 音舜) , 跳动。[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方证论治辨析】大青龙汤治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证。症见太阳中风,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太阳中风,实为太阳伤寒。太阳病感受风寒,出现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脉浮紧,是因风寒外束,卫气被遏,营阴郁滞,此乃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一般表实证无烦躁,今却见烦躁,是有内热邪气存在。烦躁与不汗出并见,反映内热的形成与不汗出密切相关,即烦躁源于里热,里热源于体表无汗,无汗则阳郁而化热。因此,不汗出而烦躁是本证辨证要点。此属表寒里热,表里同病,故治疗用大青龙汤外解风寒表邪,内清阳气遏郁之内热。

大青龙汤发汗力猛,只能用于外感风寒,里有郁热的表里俱实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表里俱虚者当禁用,用之必大汗出而阳虚,甚至大汗亡阳,阳亡而肌肤、经筋失之阳气煦养,则见手足逆冷,筋肉眶动。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1],乍有轻时[2],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伤寒论:39)注释:

[1]但重:指身体只有沉重的感觉。

[2]乍有轻时:指身重一会儿有所减轻。乍,即一会儿。

[3]发之:指发散风寒。

伤寒表寒内热证,不汗出而烦躁为必见症,若感邪较轻,正邪交争势缓,伴见身不痛而沉重,脉不浮紧而浮缓,且乍有轻时,排除少阴虚寒证,仍可用大青龙汤发之,即解表清里。少阴病身重,是气血虚衰,阴寒内盛,故身重无休止时,虽有烦躁,但与舌淡、小便清白、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等症并见。大青龙汤证之身重,是风寒束表,汗不得出,阳气时通时不通,里有郁热,故身重且乍有轻时,并以不汗出而烦躁为特有症。

【原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1]主之,小青龙汤[2]亦主之。(金匮痰饮:23)注释:

[1]大青龙汤:方药见后。

[2]小青龙汤:方药见后。

大青龙汤治溢饮。症见身体疼痛而沉重,或四肢关节疼痛,无汗。

溢饮病在体表肌腠,关乎脾、肺两脏。《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溢饮是饮停于中,脾不及运化,饮邪逐渐由中向肌表四肢浸润泛溢,欲从汗解,或因腠理致密,汗不得出,水饮不能宣散,则留滞于肌表四肢;或因风寒束表,毛窍闭塞,阳气痹阻,水饮郁滞不得外解,故身体疼痛而沉重,或见四肢关节疼痛。本证为水饮寒邪郁滞于表,阳气郁遏于里而化热,故亦可伴见不汗出而烦躁等症。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发越水饮郁热,表里俱治,与溢饮表有水饮寒邪,内有水饮郁热之证甚为相合。

【用方思路】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临证应确诊为风寒表实重证,且兼有内热,症见不汗出而烦躁,方可应用,并应严格掌握剂量,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若见体表有微汗出,即停止服药。大青龙汤《伤寒论》用于治伤寒表实兼有内热,《金匮要略》用于治溢饮,二者表寒里热的病机基本相同,但前者突出风寒束表,后者突出饮邪遏郁肌腠。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暑热无汗、汗腺闭塞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医案举例】(1)余无言医案:邓某,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人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令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汤证,为书大青龙汤一方治之。处方:生麻黄12g,川桂枝12g,生石膏120g,杏仁泥12g,炙甘草9g,生姜9g,鲜竹叶15g(原方有大枣,去之,易以竹叶)。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余瀛鳌.射水余无言医案.江苏中医,1959,(5):16.](2)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处方:麻黄10g,桂枝6g,生石膏6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10枚,炙甘草6g。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大青龙汤的适合人群与禁

中草药2021-03-26

丁光迪大青龙汤加味的配

中草药2021-03-22

姜春华大青龙汤的配方组

中草药2021-03-08

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与用

中草药2021-03-04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异

中草药2019-11-29

大青龙汤的正宗配方组成

中草药2019-11-21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