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诠释】关节重着,麻木,疼痛,肿胀,病以历节冠之。此由寒袭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挛急而致关节剧疼,屈伸不利。《内经》云:“寒重故痛也”,治当温经除湿,散寒止疼法,乌头汤主之。
【治法】温经止疼,益气除湿。
【方药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嚼咀,以蜜22升,煎服1升,即出乌头)。
【服法与禁忌】上五味,嚼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经方方论】方中麻黄辛温发汗,宣痹以驱寒邪,乌头温经散寒以止痹痛,之所以加蜜煎药,用解乌头之毒,芍药与甘草组合,化阴柔筋,以缓挛急,黄芪补中气,运血脉,协麻黄,乌头行温通之力,又防麻黄过汗之弊,正常发挥温经散寒,通痹止疼的效果。
乌头中毒,与其用量过重有关,所以用药时严格剂量,过则多有中毒反应。如唇舌麻木,昏眩吐泻,心率加快,瞳孔缩小,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急当救治。若服药后,脉搏,神志,呼吸无变化,仅有“瞑眩”现象,此为有效征验,勿疑。
【经方新用】
(1)乌头汤配桂枝15克,细辛6克,川芎15克,威灵仙20克,治疗寒痹。
(2)乌头汤去麻黄加人参15克(另煎兑人),当归15克,赤石脂30克,苡米30克,川芎15克,细辛6克,治疗真心疼,汗出肢厥。
(3)乌头汤去麻黄加蜀椒12克,干姜15克,广木香12克,治疗胃寒冷痛。
【医案举例】
郑某,42岁。膝关节剧疼而难伸,遇寒疼重,疼部扪之,冰冷袭人,无发热,口渴,脉数症,此寒痹也。治疗温经通痹法,与乌头汤加细辛6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地龙20克,煎汤内服,药渣趁热布包,热敷关节疼部,旬余日,疼止病失。
续命汤证方证
续命汤证: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经方方论】痱者,废也,手持不用,足废不行,非但邪气直中,正气亦伤。因之外邪袭人,必人之气血不足,营卫空虚则邪客。经云:“人体所虚之处。便是容邪客邪之处。”故尔正虚为本,邪气为标。续命汤证:正气不足,中受风邪而现风痱。方中以人参、甘草、干姜、桂枝,益气温阳以驱寒邪;当归、川芎,补血活血;麻黄、桂枝,疏风解表;石膏、杏仁,清宣肺热,止咳平喘。本方不仅风痱适用,就是风邪袭肺,或热邪壅肺,气逆不降,咳喘息鸣,伏坐而不得卧,面目浮肿,亦可治疗。
服此方当小汗出,以薄褥覆盖脊背,汗出而愈,不汗出原方继服。由于汗出腠理疏松,勿当风,恐重遭风袭。
【按语】本篇论述了中风和历节病的脉证与治法,因其皆为外风所致,故合一篇论述.而中风和历节病的成因,外风是标,内因是本。本于气血不足,肝肾阴亏,易招外邪侵袭,进一步中受脏腑,痹阻血脉,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步履不稳,手肿肢麻,口蹇不语,欲悲哭泣等症,汉时之书多以外风论治。若邪中于脏,多是内风抖动,或肝阳暴张,又当平息内风为治。所以治疗中风证要区分真中风和类中风,真中者外风所致,类中者内风而起,也有外风引动内风,内外招致,相互引动而为病。不过,在治疗上当有区别,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外风者,麻桂羌防之类,内风者,龙牡鳖甲,羚羊天麻之品,治疗自然不同。
历节病,历诸关节而为病,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袭络.内因是肝肾阴伤,气血不足,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历节之病多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外邪乘虚袭人肌肤经络,流注关节,引发肢体麻木疼痛,屈伸不利,脚肿如脱,头眩欲吐等证,临床以风湿为重者,治主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湿疼重者,乌头汤主之。若风湿久羁,不仅邪毒深重,关节畸形,僵硬强直,辗转受限,活动不利,形体也日趋魁赢,无力胜邪。值此,单纯祛风湿,恐不济事。必要者,虫蚁搜剔,镇痉熄风,活血通络,滋补肝肾,柔筋通脉,益气养血诸法,可交叉参用,以求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