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黄芪24克,天麻、杭菊花各10克,石决明、夏枯草各30克,潼蒺藜、牛膝、钩藤各15克,甘草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1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有效者,继续用药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善后用原方研细炼蜜为丸,每日2丸,分早晚2次口服。无效者2个疗程后停药。若已有口服西药患者,不可立即停用,先原剂量服用,待血压平稳后,再渐次减量,一般在30天后可不再服用西药。
【加减】①肾阴不足加枸杞子15克,有五心烦热者加黄柏15克,心肾不交之心悸加生脉散、黄连各10克;②肝阳上亢加寄生15克,口干口苦明显加龙胆草、栀子各10克,头晕恶心欲吐加生龙牡各30克;③痰浊中阻加半夏15克,陈皮10克;腹闷胀加砂仁、薏苡仁各10克,呕吐痰涎加南星、白附子各10克,心前区刺痛加瓜蒌20克,白芍10克,合生脉散;失眠多梦加首乌藤25克,当归15克。
【医案】患者,女,54岁,病案号39414。患者1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10年来间断服用降压药,血压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血压波动于170~210/95~120毫米汞柱。1997年10月12日入院时患者时感头晕头痛,周身乏力,纳少,饮水不多,睡眠尚可,大便偏干,小便尚可,查血压220/110毫米汞柱,心率76次/分。患者正口服硝苯地平10毫克,甲基多巴0.25毫克,每日3次。查胸片:左心室肥大。心电图示:心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查肌酐、尿素氮均处于正常水平。患者舌黯红苔淡黄,脉弦。入院诊断为:高血压病Ⅱ期。中医辨证为:气血双亏。口服中药,以基本方加法半夏15克,陈皮、砂仁、厚朴各10克。服用5剂后,患者头晕、恶心、乏力症状已明显好转,测血压已降至145/85毫米汞柱。上方加生地黄30克,连服1个疗程,临床症状已基本消失,测血压波动于130~150/90~95毫米汞柱。停用硝苯地平、甲基多巴,口服中药,在上方基础上减厚朴10克,加枸杞子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服1丸。患者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病情稳定。
【按语】高血压病,中医理论认为多为肝肾两脏病变引起气血亏虚所致,肾气不足,血不通达;肝肾功能紊乱,影响脾胃运动;痰湿内生,阻中焦,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病久入络,阻气机,血行不畅。故中医辨证多分为:肾阴不足、气血双亏、痰浊中阻、瘀血阻滞等几种。基本方中以牛膝、天麻平肝、滋阴潜阳以治本为君药;石决明平肝息风;潼蒺藜清热平肝,凉血安神;夏枯草、菊花清肝火,平肝阳,移盈补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组方各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达养阴平肝、降血压之效。本方疗效良好,尤其对肝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病Ⅰ期、Ⅱ期患者疗效尤佳,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方源】邹烈寰,陈惠.天麻定眩汤治疗高血压58例.四川中医,1998年第16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