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攀比心理的危害,家长攀比心理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攀比心理
有人研究中国社会,认为中国人很注重群体性,互相之间关系比较紧密,就经常会互相比较。所以有人讲,中国家长,或者中国大文化圈的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比工作,比房子,比收入,比车子,实在比不了就比儿子。
当然,这种攀比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通过“比”来获得动力,但当家长总用孩子去比,孩子是会感到压力和无奈的。往往比出来的不是动力,而是负担和无奈。俗话就说过,“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家长能不能把自己和孩子分开,他的成败得失是他的事情,我们只是尽力去协助,尽力去促成,但不能设计孩子的未来。大家要注意这一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不能设计,只能促进,家长这时候一定要接受自己的无能。
家长不是万能的,要接受自己的有限的能力,不要尽无限的责任,这样的话,家长轻松,孩子也会轻松。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大抵为常情、常理。所以,人往高处想、向高处看、跟高处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味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标准高的相比,就显得有点心态失常了,这就是攀比。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家长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不正常的攀比心理。
这里所说的攀比心理,多半是由虚荣心引起的,一般是指在衣、食、玩具、文具等物质方面,将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攀比。这些家长主要是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畸形消费环境的影响,爱绷面子,贪图虚荣,喜欢炫耀自己的孩子在某些物质条件方面的“优越”,并以此为快,引以为荣而至于对孩子的能力、聪明、智慧、成绩等方面,他们有时也要跟其他优秀的孩子比,但比的结果不是加倍努力、奋起直追,不是见贤思齐、迎头赶上,而是望洋兴叹、徒唤奈何,或者哀己之不幸,怨子之不争。
更有少数家长甚至怀着一种“这方面不行,总有一个方面比你行”的病态心理,有增无减地加剧攀比不遗余力地放纵孩子对物质条件方面的追求,以获取某种精神快感,求得某种心理平衡。持有这种攀比心理的家长,多半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至少是具备起码经济承受能力的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家长,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即不重物质重精神不重表面重实质、不重眼前重长远。于是“贫家出孝子,茅屋出公卿”的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攀比往往带有盲目性,既不顾及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基本条件,也不考虑所比对象的客观环境和基本要素,一味好高骛远地跟标准高的相比。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这多少有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味道,更有一些“鸭子学鸡叫,可惜脑壳没长圆”的遗憾。其屡战屡败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攀比也是一种幼稚病,其临床表现就是无知与浅薄,是思维方式上的近视眼。患者往往是“火烧眉毛,只顾眼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求眼球的快感和心理的一时满足,不顾根本的利益和长远的打算。这多少有点类似俗话所说的“顾头不顾尾”的“秧鸡”,而忘记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一味专注于物质方面攀比的家庭教育,既与培养子女成人成材的根本目标相去甚远,更与当今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对此,家长们切莫掉以轻心。
家长的攀比心理无疑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家长的“近视”,可能造成孩子的“盲目”;家长的“无知”,往往导致孩子的“浅薄”;家长的浑浑噩噩,多半会使孩子懵懵懂懂。作为家长,万勿对“歪竹子生正笋子”的偶然现象津津乐道,而应多研究一些教育成材的基本轨迹和普遍规律,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提高思想境界,确立远大目标,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轻物质享受,重精神追求,多用心思于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学业知识的钻研。如此,孩子成人成材的愿望方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