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流方采北山薇,驿骑交迎市道儿。
雾豹只忧无石室,泥鳅唯要有洿池。
不羞莽卓黄金印,却笑羲皇白接离。
莫负美名书信史,清风扫地更无遗。
——《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今称继使闽越笑余迂古因成此篇》·唐·韩偓
物种基源
泥鳅为鱼纲鳅科泥鳅属动物泥鳅的全体,又名鳅、鳅鱼,蝤鱼、河鳅,以体肥、生猛者佳,除西部高原外,我国各淡水水系均有分布。
生物成分
经测定,每100克可食泥鳅肉含热能98千卡,水分70.9克,蛋白质17.9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1.7克及维生素A、B1、B2、E,视黄醇当量,尼克酸、硫胺素,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钙、钾、磷、钠、硒、铜、镁、铁、锰等成分。此外,泥鳅还含有西河洛克蛋白质,此蛋白质对强精有显著效果。
生物性能
1.性味归经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经。
2.医学经典
《频湖集简》:“治痨伤、阳事不起、添精益髓、壮筋骨。”
3.中医辨证
泥鳅,补中益气、解渴醒酒、祛湿解毒,对消渴、黄疸、阳痿、痔疮、疥癣、皮肤瘙痒等病辅助康复效果好。
4.现代研究
泥鳅有效降低转氨酶,故对防治肝炎有效,可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等疾病,能使肝炎患者乏力、厌食油腻、恶心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明显优于一般保肝药。特别是对急性肝炎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可以促使黄疸迅速消退,转氨酶下降,对慢性肝炎的肝功能恢复同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食用注意
泥鳅为含钾量高的食物,因此服用螺内酯、氨苯喋啶及补钾药等可使血钾升高的药物时,不宜食用本品,以免引起高钾血症。
传说故事
一、泥鳅钻豆腐的传说
传说在清朝咸丰年间,浙北归安县练溪镇上,有一个贫苦的篾竹匠叫林二毛,与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一起艰难度日。由于篾竹活是蹲着干的,久而久之,得了严重的痔疾。每当痔发,他坐立不安,痛苦不堪,因无钱治疗,只得忍着。林二毛的邻居黄文山是个渔民,捕鱼时经常捉到一些泥鳅,大的卖掉,小的自己吃,有时也送一些给林二毛家。有一天,黄文山又送来小泥鳅,恰好放在一盆豆腐边上,小泥鳅跳到了豆腐盆子里,林二毛的盲眼母亲不知道,一股脑儿倒入锅里煮了。待煮熟揭开锅,一股鱼香扑鼻,林二毛一看,小泥鳅都钻进豆腐里去了,只有尾巴留在外边,一尝味道,十分鲜美。从此,只要邻居黄文山送来小泥鳅,林二毛都要母亲把它们与豆腐同煮。更奇妙的是,一段时间后,林二毛的痔疾竟大大好转。后来,这道菜很快在当地民间传开,称之为“泥鳅钻豆腐”。
“泥鳅钻豆腐”原名“汉宫藏娇”,是江西名菜,以豆腐形容貂蝉之纯,以泥鳅比作董卓奸猾。
二、曹雪芹用泥鳅治黄疸的传说
泥鳅对治疗黄疸有较好的效果。相传有一天,曹雪芹正在湖边垂钓,忽见一小伙纵身跳入水中,欲自寻短见,便急忙撑船过去,将他救上岸来。小伙子苏醒后,一询问方知他不幸染上了黄疸,因无钱医治,才走上了这条绝路。曹雪芹听后说:“小小黄疸有何可怕?你若信得过我,就每天早晨到我这里来服药,分文不取,管保你不出三月,就会跟好人一模一样。”从此,小伙子如约而来,果然不出半月,身黄、眼黄等症逐渐消退,原本十分虚弱的身体也日渐强壮。于是他问曹雪芹:“您的药真管用,到底是什么灵丹妙药啊?”曹雪芹笑而不答,从身后端出一盆大大小小的泥鳅来。原来小伙子每天服食的就是泥鳅。此后,小伙子便天天坚持食泥鳅,不到一个半月,便红光满面、强壮如初了。曹雪芹也因此与他结为忘年之交,并把他写进了《红楼梦》中。这便是《红楼梦》中与尤三姐情投意合、侠肝义胆的柳相公。
三、泥鳅能“预报”天气
动物对天气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据观察,全世界约有六百种动物可以被授予“天气预报员”的称号。泥鳅喜栖息于静水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的淤泥表层,除用鳃呼吸外,还能借助肺呼吸。泥鳅确实能“预报”天气阴晴的变化。如果它在水中上下游动,不时浮到水面上来,甚至跃出水面,就预示快要下雨了。泥鳅在雷雨到来前,常常焦躁不安。原来,当天气正常时,泥鳅就伏在水底,养精蓄锐;遇到晴转阴或要下雨时,泥鳅则在水中骚动不安,有时蹿露水面,扇动着嘴上的小须,像是在呼吸,又像是在喘气。当天气闷热、即将下雨之前,泥鳅很难受,此时水中严重缺氧,迫使它一个劲儿地上下乱窜,犹如在表演水中舞蹈,这正是大雨降临的预兆,西欧人为此称泥鳅是“气候鱼”。特别是黄梅天,它更是焦躁地直立水中,像是提醒人们马上就要雷雨大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