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征】泥鳅,亦称鳅鱼和鳛鱼,形似鳝鱼,但比鳝鱼小。海中的泥鳅很大,湖池中的最小,江河中的泥鳅居中,因长期沉于泥中生长,因此名曰泥鳅。除西北高原外,泥鳅也同鳝鱼一样在全国广为分布,近年来人工养殖的数量大增。泥鳅由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水产品,不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人们称其为“水中人参”。中医认为泥鳅性平味甘,以初夏食之最佳。
【营养】每100克鲜泥鳅肉中约含水分76.4克,能量为397.7千焦,蛋白质18.4克,脂肪2.05克,碳水化合物2.5克,灰分1.9克,维生素B1 0.01(山东济南)~0.19(福建福州)毫克,维生素B1 0.03(山东济南)~0.44(广东广州)毫克,尼克酸6.0毫克,维生素E0.51毫克,钙平均高达271毫克、磷317毫克,铁1.6(广东广州)~4.6(山东济南)毫克,胆固醇136毫克。
据分析,泥鳅肉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抵抗血管老化。所含西河洛克蛋白质对强精有显著效果。
【宜忌】祖国医学对泥鳅的补益和药用价值历来很重视,认为泥鳅入脾、肺经,有调中益气,祛湿解毒,滋阴清热,通络益肾等功效,同时也是消肿保肝的佳品。它对传染性肝炎、皮肤瘙痒、糖尿病、阳痿、痔疮、癣疥、盗汗、水肿、各类心血管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常食泥鳅,对预防小儿软骨病、老年性骨折、骨质疏松、跌打损伤以及妇女产后淋沥,气血不调等病症也大有裨益,这是因为泥鳅含有高于一般鱼类的钙和铁质。
泥鳅忌与狗肉同食。
【用法】泥鳅同鳝鱼的用法相近,但以煨汤和红烧为最佳。用于待客时则可油炸或炕、焙、炸等。
欲治阳事不起,可直接煮食泥鳅肉吃。欲治急、慢性肝炎,可用泥鳅煲汤饮用,或将泥鳅烘于后研成细末,饭后服用。
欲治跌打损伤,可将泥鳅肉焙干研粉,与黑砂糖和水拌涂伤处。
欲治痔疮、脱肛,可将泥鳅去肠杂后,与米粉共煮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