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母婴养生/婴幼儿健康/文章正文

儿童如何合理用药?儿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养生之家小编 2018-05-31 21:35:39
养生之家导读:药物治疗在小儿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药物治疗在小儿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若用药不当,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贻误疾病的治疗时机,甚至引起一系列药物不良反应。为了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小儿用药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明确诊断,全面治疗,对症下药。首先,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归纳分析,综合判断,尽可能明确诊断。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的治疗。其次根据疾病性质确立治疗方案,也就是辨证施治或辨病论治。对感染性疾病应尽量作出病原学诊断这才有利抗生素治疗。治疗应全面,不能惟药物治疗论。由于疾病模式的改变,不要忽视其他治疗方法如营养支持疗法,心理行为矫治等,有时药物不能代替必要的手术疗法和护理。

应根据疾病性质,发生的轻重缓急,掌握好用药指征,对症下药。治疗原则是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应针对疾病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危及生命和重要脏器方面,加以重点治疗,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中医的君臣佐使处方原则同样适合于现代治疗学。例如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君药为抗生素,臣药为皮质激素,佐药为退热剂,使药为维生素等。

2.合理选药、用药。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复杂危重疾病,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愈来愈多,大量新药、特药、新剂型在飞跃开发,不断供应临床。医生应在医学,药学理论指引下,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从社会效益和病人利益出发,选择最适合该病人病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要在合理用药上下功夫。

用药要有针对性,即对症下药。不要轻易用不必要的药、不该用的药,更不要不分主次,随意大包围。

这样做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会干扰正确诊断,增加毒副作用发生率,不仅没有治好原发病,反而还发生医源性或药源性疾病。

3.合理联合用药。某些疾病例如癫痫只要选药恰当,即使单药治疗,也能获得满意疗效,甚至比两种药物的效果更好。因此近年来倡导单药治疗。少数重病、顽固性或难治性病例,常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要注意两药间的相互作用和两药间的性质是否相同、有无拮抗。例如酸性药物不要与碱性药物配伍(维生素C与碳酸氢钠不能同用)。也不要将作用相反的药物联用,例如阿托品解痉剂与多潘立酮增强胃蠕动剂不要同用。有时作用类似的药物联用可增加毒副作用,如服泼尼松加服胃蛋白酶合剂可增加溃疡病伴出血的发生率。

4.防止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合理应用或联用抗生素儿科医生应注意防止滥用抗生素、皮质激素皮质激素有抗炎、抗毒、抗过敏、退热及抗休克等良好作用,但也有抑制免疫的副作用,因而也不应滥用,尤其是诊断不明时。凡发热即用激素是不对的。激素只能在超高热(>40.5℃)伴明显中毒症状或中毒性休克时,才是最好用药指征。长期口服激素也要注意避免诱发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以及菌群失调等。

近年来各种生物制剂如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大量应用,的确为临床提供了有力武器,但生物制剂的生产技术上要求高,一般厂家难以达到严格的技术标准,因此选用时不可不慎。同样,全血、血浆、血液成分制品如Ⅷ因子(AHG)等,易受血清型肝炎(B、C、D型肝炎)和艾滋病(AIDS)病毒(HIV)的污染,也不要滥用。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更不能采用。总之要严格控制用药指征,能不用的最好不用。

5.选择好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关系到药物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明显影响疗效,须仔细考虑和决断。

口服:药物治疗大多以口服为主,对小儿来说,溶液优于片剂、粉剂,果味溶液小儿乐意口服。含糖颗粒冲剂次于不含糖颗粒冲剂。糖衣片年长儿能整个吞服,以减少胃黏膜刺激。片剂需磨碎才能吞服,应防止片剂呛人气管窒息。拒服药者有时可改用塞肛制剂或注射。

肌肉注射:小儿肌肉血管丰富有利肌注药物吸收,但由于引起疼痛和硬结形成,故小儿普遍害怕肌注。青霉素钾盐较钠盐疼痛,宜避免用于肌注。有的单位用苯甲醇溶液稀释青霉素以减轻疼痛,但可造成肌肉刺激和纤维化,形成臀肌痉挛,此时小儿不能并腿蹲下,走路呈八字步态,故应废止苯甲醇肌注。

皮下注射:过去许多皮下注射的药物多已改为肌注。预防注射仍采用皮下注射。糖尿病患儿皮下注射胰岛素宜在腹部和大腿内外侧有次序的进行。

静脉注射:这是药物发挥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重危病人最常采用。可按病情需要先后静脉推注药物,随后静脉滴注。多种药物静脉混合滴注以前,必须先了解配伍禁忌,当立即发生混浊的药物不能静滴,外观虽然澄清但发生相互化学作用的药物或影响效价的药物,同样也不能应用。静脉药物制剂要求质量纯正、安全可靠,肌内注射的药物不一定能静脉注射,总之,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的选择,需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来决定。急重期先静注、静滴,病情稳定后可改为肌注,恢复期可口服治疗。门诊病人和轻症者大多采用口服为主,应减少不必要的静脉滴注。

6.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

7.注意用药的个体差异性,必要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ntie drug monitoring,TDM)  由于药物遗传代谢方面的原因,因此存在药物个体差异性,故而要特别注意个体化原则。同样一个药物,由于个体不同、疾病不同、病情不同,用药剂量也会有差异,而且疗效也有差异。一般来讲,婴幼儿对吗啡耐受性小,对苯巴比妥、地西泮等耐受性大,而个别例外。药物的反应性、敏感性、耐受性不一,与药物的分布性、亲和性以及药物受体的数量、功能等,均有密切关系。例如靶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少于正常的结合位点或功能失调,则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或无效。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因个体肝肾功能的不同与药代动力学的差异,为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有时需定期作血液药物浓度测定,以便掌握到达峰时间、高峰浓度及半衰期等,这样可指导临床用药,使之监控在最佳有效浓度范围之内,既防止剂量不足,又防止剂量过大或中毒。这对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地高辛尤其重要。近年来提倡地高辛缓给法,即每日给维持量(约为总量的1/4),连续达5个半衰期,即达到稳态浓度,有利于发挥最大疗效,适合于慢性心力衰竭者。

8.注意药物反应性,监察药物不良反应(ADR)给药后除了观察疗效正面作用外,还必须同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有时用药早期疗效好,以后却产生耐受性(如地西泮类药物)而需增加剂量。有的抗生素使用初期普遍敏感,经反复应用后开始出现耐药性,这与细菌质粒耐药因子生成有关,有条件可测血中抗生素最低抑制浓度(MIC),指导选药。临床可出现任何人对任何药物出现任何反应,包括不良副作用和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或变态)反应是指对较小剂量药物也发生显著反应,其中以青霉素过敏反应最严重。因此任何人在注射青霉素以前必须先作皮试。以该批号青霉素稀释成0.1 ml含20~50 U的浓度,或青霉素皮试剂2500 U/支,用5 ml生理盐水稀释后,吸0.1 ml作皮内注射,20 min后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皮丘红肿,直径大于1 cm为阳性,即不能注射。有全身过敏反应时,立即肌注0.1%肾上腺素0.2~0.4 ml,必要时静注氢化可的松50 mg。精制口服青霉素小儿可免作皮试。青霉素过敏反应在小儿显著少于成人,新生儿因IgE缺乏更少过敏,7天内新生儿肌注青霉素甚至可不作皮试,但也要注意观察。

个别人对特殊药物出现特异质反应。例如对氯霉素发生白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时停药后常可恢复;个别则为与剂量无关的不可逆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发生率极低,仅1/4万。为慎重起见欧洲已停止生产氯霉素。氯霉素最好保留用于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等个别病种。又如丙戊酸可发生特异性肝功能障碍,发生率1/6.6万,因此3岁内婴幼儿宜慎用。

国家药物在上市和临床应用以前,均经严格的I、Ⅱ、Ⅲ、Ⅳ期临床试验。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每一药物100%的有效和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用药人数的增多,常常会发现一些少见的不良副作用。因此对新药、特药宜先用于成人,观察无明显毒副作用后,再试用于儿童,最后才能用于小婴儿和新生儿。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致死性不良反应,严重反应,中度反应及轻微反应4级。药物不良反应同样存在个体差异性,大多数人能耐受或无副作用,仅少数人才有不良反应,但仍应进行不良反应观察,观察每一病人对每一药物有无毒副作用。多种药物合用而出现毒副作用时,应查阅有关书籍,确定究竟对何种药物过敏或发生的毒副作用,以后避免之,并告知家长。

总的来说,大多数病人都能耐受药物,只有少数病人或个别人对某一或几种药发生不良毒副作用。一旦发生这样或那样毒副作用,应引起医生护士注意,搞清由何种药物引起。多种药物联用时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有时难以确定由何一药物引起。少数病人处于过敏状态时,会对多种类似药物发生过敏。当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用怀疑的药物,并作有关对症处理。对剥脱性皮炎更应及时抢救治疗。理想的药物既具高效、速效,又无副作用,但这样的药物极难研制。人们普遍认为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无副作用,笼统这样看是不科学的,事实上中药也有副作用,如朱砂即含汞,因此要具体药物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若出现新症状,应仔细鉴别这些症状是药物引起,还是疾病本身引起,力求给家长以合理的解释。慢性病例长期服药时应定期检查症状、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检查及血象检查等,例如抗癫痫治疗时。少数药物可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需较长时间才能确定。

9.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在使用自己不熟悉或新药特药以前,务必先仔细阅读该药的说明书及有关医药学书刊。

正规药物说明书应包括“药名,商品名”,药物成分,药物作用机制,适应证与相对禁忌证、药代动力学、剂量(包括成人与小儿)、用药途径,用法,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方法,注意事项(如注射时用注射用水、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稀释),规格,包装,储藏(如室温或冰箱中能保存多久)以及有效期等。但有时一药可多用,老药可新用,这些在说明书中就不一定能一一列出了,需医生钻研、病家理解。个别药属国家或某公司保密专利产品,说明书中,有时仅列出几种药名后即加“等”字而组成复方制剂,如云南白药,季德胜蛇药等。

10.开好正规处方 。目前药物分两大类,一类是非处方药(overthecounter,OTC)即不需医生处方患者可自行到街上药店购买,这些药多属安全药。另一大类为处方药,即必须由执业医生开具处方、药师才能发放的药。因此医生应开好正规处方,并多开小儿规格,以免药物浪费。

对儿科病人来讲,还应将药物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以防年幼无知的小孩误服,造成意外事故,如误服避孕药造成性早熟。改进药物包装如防服保险瓶盖有利预防小儿多服。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药方窗口如何指导儿童安

婴幼儿健康2018-05-31

儿童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婴幼儿健康2018-05-31

儿童如何合理用药?儿童合

婴幼儿健康2018-05-31

儿童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婴幼儿健康2018-05-31

药方窗口如何指导儿童安

婴幼儿健康2018-05-31

小儿生长发育标准

婴幼儿健康2019-04-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