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的涵义?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云:“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
张景岳说:“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于中,天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类经》)可见守是守持于内,运是运使于外的意思。这段经文,可从两方面理解:(1)阐明阴阳的概念,表示阴阳的属性。阴是内部保存,阳是外部使用;阴是一种静止、稳定的势力,阳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力量。
美国一学者曾以这种理解,把阴阳学说推广到解释自然界诸系统的内部关系,如解释原子核里的中子与质子的关系,人体细胞核里脱氧核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从阴引阳,是针刺阴的部位的穴位,治阳的部位的病变,如取下部的穴位,治疗上部的疾病;取阴经的穴位治疗阳经的病等。从阳引阴,是针刺阳的部位的穴位,治疗阴的部位的疾病,如取背部穴治五脏的病;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等。这是因为人体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相互贯通的,所以针刺阴或阳的部位腧穴能调节相对一方经脉的虚实,使阴阳气血恢复为平衡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是针刺右侧腧穴,治疗左侧疾病;针刺左侧的腧穴,治疗右侧的疾病。这是因为人体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交叉,互相贯通。通过左右交叉取穴针刺,可以调节阴阳,使之平衡协调,恢复健康。《内经》称此为缪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