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如何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
在组织结构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人体的背为阳,腹为阴;肢体的外侧为阳,内侧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经络有阳经、阴经;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都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在生理功能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功能活动(阳)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功能活动就无从产生;同时,功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脏腑的功能活动,食物也不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
在病理变化方面,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讲是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正气、邪气两个方面,邪气有阴邪和阳邪,正气包括阴液与阳气。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因而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伤,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而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而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概括为“阴证”和“阳证”。所以调整阴阳,促使阴阳趋于相对的平衡,就成为拔罐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而且贯穿在选穴、配穴、拔罐操作方法等各个方面。如原络配穴法,这种阴阳表里的配穴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再如,俞穴和募穴,临床上脏病多取本经俞穴,腑病多取本经募穴,或者俞募相配,“阳病引阴、阴病引阳”,以调整阴阳之偏盛偏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