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经络穴位/文章正文

足跟痛按摩哪什么部位有效图解_按摩哪里能缓解 方法手法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养生之家小编 2020-06-09 14:58:15
养生之家导读:足跟痛是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足跟着力部分以疼痛为主的病症。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足跟痛按摩哪什么部位有效。

一、概述

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和,筋脉失养,为风寒湿邪侵袭,或因外伤、劳损等,致使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体质肥胖,长期病卧跟部皮肤变软,跟底部皮下脂肪纤维垫部分萎缩,或经常在硬地上行走,跟下滑囊受外力刺激而引起炎症,或跖筋膜和足短肌在其附着处受牵拉,引起炎症而产生骨刺,或长期负重行走,长途跋涉,各种急慢性外伤,寒湿侵袭,均可引起跖筋膜劳损及其退行性变,跖筋膜弹力减弱而发生炎症。一般起病缓慢,可有数月或几年的病史,多为一侧发病。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局部检查常无红肿。

二、中医按摩治疗

【定穴】

解溪、承山、昆仑、丘墟、照海、涌泉。

【取穴】

下肢部的解溪、承山、昆仑、丘墟、照海、涌泉。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承山: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丘墟: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简便取穴】

解溪:患者应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伸直下肢的取穴姿势,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承山:采用俯卧的姿势,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丘墟: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照海: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涌泉: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立或坐位。

2.用掌根按揉胭窝至跟腱(手法刺激量不宜过大)约5分钟。

3.用拇指按揉承山穴和昆仑穴分别为1分钟。

4.接上势,医者一手握住足部做踝关节的被动屈伸,另一手小鱼际贴住跟腱处(两手同时操作需协调进行),四指微屈,进行滚动,约2分钟。

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

6.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膝外侧至外踝,如此上下往返10次。

7.患者俯卧位,患侧屈膝90°,医者站其患侧。

8.用拇指按揉足跟处压痛点上(压力不要太大)约1分钟。

9.接上势,用拇指按揉法在涌泉穴施术1分钟。

10.用手掌擦足跟,使之发热

11.擦毕,热敷于足跟处

【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个疗程: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反射区按摩治疗

(一)面部反射区按摩治疗

【反射区】

足、肝、肾(见图6-18)。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放松紧张情

绪,医者坐于患者头侧,在施术部位

均匀涂抹按摩介质。

2.医者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患

者面部,反复20~40次,使面部放松并产生温热感。

3.用中指揉按足区,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按揉3~5分钟,至局部产生温热感

4.点按足区,以患者适应为度,且应逐渐加力,手法做到柔和渗透以患者面部反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

5.点按肝区、肾区,频率为每分钟100~200次,点按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

6.重复上述步骤2,医者用手掌拂摩和拇指平推患者面部,反复20~40次,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

【反射区】

生殖腺、肾、输尿管、膀胱、内尾骨、外尾骨(见图6-19、图6-20)。

【操作】

1.在全足均匀地涂抹上按摩介质,如凡士林等。

2.全足放松操作: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3)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

3.检查心脏反射区,随时了解心脏的状态。

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这3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促进排泄系统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不良产物排出体外。

5.用拇指点按生殖腺、内尾骨、外尾骨反射区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

6.用拇指由外向内推肾反射区,推10~20次。

7.重复上述步骤4,按摩肾、输尿管和膀胱3个反射区,促进治疗后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体外

8.重复上述步骤2,再次进行全足放松操作,结束治疗。

(1)双手轻握足内侧、足外侧,从踝部至脚趾3~5次。

(2)两手握足,两拇指相对于足底,其余四指握足背,两拇指相对,由足跟推向脚趾,手法轻柔,操作3~5次

(3)两手交替轻轻拍打足背,至足背微微发红为度。

【作用】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注意事项】

1.按摩之前要选择恰当的体位,即患者感觉舒适放松,可维持较长时间,又有利于医生的手法操作。

2.按摩操作过程中,一般应遵循“轻一重一轻”的原则,体现出一定的轻重节奏变化

3.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手法,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所以要求操作者手法变换自然、连续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四、病例

宋某,男,62岁,209年5月9日初诊。主诉:足跟痛两年,近1周加重。现足跟痛数年,反复发作,着地时痛甚,外观无红肿,按之痛甚,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X线双侧跟骨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舌质淡有齿痕,脉弦细无力。诊断:足跟痛(跟骨骨刺)。辨证为肾虚证。治疗方法:取穴:解溪、承山、昆仑、丘墟、照海、涌泉。操作: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立或坐位,用滚法或掌根按揉法施于胭窝至跟腱(手法刺激量不宜过大)约5分钟。用拇指按揉承山穴和昆仑穴分别为1分钟。2.接上势,医者一手握住足部做踝关节的被动屈伸,另一手用滚法施治于跟腱处(两手同时操作需协调进行)约2分钟。3.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用拇指按揉法或滚法于膝外侧至外踝,如此上下往返10次。4.患者俯卧位,患侧屈膝90°,医者站其患侧,并用拇指按揉法于足跟处压痛点上(压力不要太大)约1分钟。5.接上势,用拇指按揉法在涌泉穴施术1分钟,继而用擦法施于足跟,使之发热。擦毕,热敷于足跟处。

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全部症状消失。

【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次;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全部消失。

五、还可以这样做

(一)家用食疗方

川芎、当归猪脚汤:川芎、当归各15克,猪脚1只。将猪脚与二味中药炖1小时,喝汤吃肉。此汤通经活血,濡养经络。

(二)家用小偏方

杜仲、丹参、桂枝、补骨脂、骨碎补、川芎、伸筋草、透骨草、羌活、独活、牛膝、桃仁、红花、川乌、草乌、白芷、威灵仙、乳香各10克,熬至成膏贴于足跟肌表。此方活血化瘀通终。

(三)自我保健

患者取坐位,患侧足部搁放在健侧大腿上,然后用拇指指面按揉足跟部的压痛点及其周围10分钟;按揉涌泉穴1分钟钟;拿法施于小腿后侧腓肠部2分钟;擦热足跟部并热敷之。

六、医嘱

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足跟部的外伤,可减少本病的发生。急性期宜休息,减少承重所致疼痛,症状缓减后应减少站立和步行。宜穿软底鞋或在患足鞋内放置海绵垫。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推拿能治疗足跟痛吗?

经络穴位2020-05-25

足跟痛艾灸有用吗?艾灸

经络穴位2019-09-05

咳嗽按摩哪个部位能立即

经络穴位2020-06-08

中渚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

经络穴位2020-02-16

闪腰后的睡姿图_腰扭伤睡

经络穴位2020-07-31

行间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

经络穴位2020-02-22

攒竹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

经络穴位2020-02-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