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宜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对于喘证,先圣治喘大法主要是辨虚实,别肺肾。实者其喘在肺,气盛邪实,治当祛邪化痰为主;虚者其喘在肾,肾不纳气,治当温肾纳气为主。但归脾汤所治之喘系由于心血亏损、中气不足所致,不可不辨。其主要特点为心胸憋闷,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者伴有心慌、口唇面色青紫,脉虚而促或见间歇脉,舌质青暗无苔。以归脾汤养心血、补中气,效果尚称满意。
【病案举例】
1.李某,女,69岁。素有心悸不寐及咳嗽气喘症。于6天前偶发心胸憋闷,呼吸困难,阵发性发作,昼轻夜重,发作时喜开胸敞怀,发作后食欲无碍,二便正常。查口唇面色俱青紫,精神萎靡,目神呆滞,脉虚而促,舌淡无苔诊断属心血虚衰、中气不足之气喘证。治法:养心血、补中气。归脾汤加减,药用:炒枣仁15g,茯神9g,远志5g,炙黄芪12g,党参9g,白术9g,木香8g,桂圆肉9g,柏子仁9g,当归6g,五味子6g,炙甘草5g。照上方服3剂后,胸闷气喘顿除,不寐减轻,又服3剂,自觉身心舒适,遂停药调养。
2.患者,男,69岁。素有心悸失眠症状,活动后气短,10天来气喘加重,少咳,痰稀白色,稍活动气喘加重,出汗,胸闷,心悸,面色白,精神萎顿,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暗无苔,脉虚细促。胸片提示:肺气肿。以养心血、补脾气治之,归脾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胸闷气喘减轻,心悸不寐好转,改白条参为党参,又服5剂,已可进行一般平地活动,后以归脾丸服2个月,至今1年生活能自理
按:实喘者邪在肺,治当祛邪化痰为主;虚喘者在肾,肾虚而不纳气,治当温肾纳气为主。而归脾汤所治之喘由于心血亏损、脾虚中气不足所致,以归脾汤养心虚,补脾益气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