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理中丸加减治崩漏医案、配方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Holiday 2021-06-11 11:36:51
养生之家导读: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爱,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病证名见《济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本病病变涉及到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病案举例】

例1,吴瑞春山用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崩漏,效果明显。

蔡某,女,45岁,2003年11月29日初诊1年前曾因阴道出血不止而输血1000ml,经治疗血止而出院(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阴道出血反复发作多次,屡服中药虽有缓解,终未痊愈。刻诊:头昏眼花,心悸气短,倦无力,心烦尤甚,手足心发热,口干微渴,面色苍白,舌苔白,脉细弱。根据脉证分析,病属出血日久,中阳受损,脾气亏虚,失于统摄,血无所归而致。法当温中健脾。方选理中汤加味。药用:人参、炒艾叶10g,白术20g,炮姜12g,甘草6g,广木香3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剂血止,后继续调理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历代医家对崩漏论述颇多,治法不一。一般认为血热者较多,治疗以凉血、止血、敛血等法为主但在临床上亦可见到阳虚有寒而久患崩漏者。治疗可选用理中汤,使其振奋中阳,血自止。该例虽有阴阳两虚之象,但主要是中阳虚而血无所归,用理中汤直补中阳而获效。加用广木香行气开胃,以防补而气滞,并可加强行气,气行则血行,使血归于经,艾叶温中散寒。

例2,曹可仁2运用本方治疗该病多例,取得了满意疗效。郭某,女,36岁,营业员。患者10年前因精神病住院治疗而愈,但此后体形日渐肥胖,面色苍白,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淋漓不尽,平时白带多而清稀。此次月经来潮,下红如注,量多色淡,头昏乏力较甚,小腹痛,腰酸不适,察其舌淡,苔薄,诊其脉沉细而弱。证属心脾两虚,脾不统血,冲任不固。治以温补心脾,益气摄血,固涩冲任。处方:红参10g(蒸兑),焦白术10g,炮姜10g,当归15g,山萸肉10g,艾叶炭10g,阿胶珠10g(兑服),煅牡蛎30g(布包先煎),煅龙骨30g(布包先煎),炙甘草5g服用3剂,经量减少,余症减轻,续进3剂,崩漏止,经血净,嘱其经前继续服用本方,连治3月,月经恢复正常。

例3,池×,女,48岁。1998年5月3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多、素乱,反复发作1年,加重1个月。近1年来出现月经量多,非时而下,1个月前阴道出血,时量多如崩时点滴不净,始则色紫红有血块,继则色淡无块。无腹痛。烦躁内热,时或烘热汗出,情绪不宁,夜寐不佳,甚至失眠。刻下:出血忽增,多如经量,面浮肢肿,纳谷不馨,神疲乏力,脘腹痞胀,喜热喜按,大便溏泻,苔黄白稍腻,脉细弦数。证属心肝郁火,脾胃虚寒初予加味归脾汤,浮肿稍减,大便转干,出血减少但仍不止,余症未除。改用丹栀逍遥散,患者出现腹泻,遂自停药。后用理中汤合丹栀逍遥散:炮姜3g,党参10g,炒白术10g,黑山栀10g,丹皮炭1g,苦丁茶10g,鹿含草30g,钩藤15g,紫贝齿10g,茯苓10g,川断10g,陈皮6g.药后出血渐少,转用加味归脾汤、防已黄芪汤等,连续4周期,症情稳定,健康恢复。

讨论:更年期崩漏证型错杂,全身证候和妇科证候上存在矛盾对立,临床须慎辨阴阳寒热。夏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与围绝经期特殊的内在生理病理机转有关:即肾中精气渐衰,天癸将竭,心肾失济,心失肾水上承,君火偏亢;水不涵木,相火妄动,构成此期妇女突出的“上热”;另一方面,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阳亦有所不足,加之肝郁之后克伐脾胃,故难以传输水湿,固摄经血,形成绝经前后“下寒”的特征,而“上热下寒”的病理特征又进一步成为湿热和血瘀等病理产物产生的基础。

按:《景岳全书》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也。意伤则不能统血摄血,病在脾也。”患者曾患精神病,心脾受损,致使清阳不升,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成崩漏。故以理中汤温补中州,健脾益气;山萸肉收敛元气,补益肝肾;当归、阿胶珠艾叶炭温经养血止血;煅龙骨、煅牡蛎收涩固脱。诸药配合,澄源塞流,效果满意另外出血后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恢复。青春期、生育期妇女调周期促排卵。更年期补脾调气血促康复、防复发。绝经期妇女反复多次出血,需作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排除癌性病变。大量出血,出现虚脱时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例4,患者,女,46岁,干部,1997年8月16日初诊。已婚,,。,,主诉月经量多、时间延长已近3月。在当地医院用中西药治疗不效,遂作刮宫术,仍不能控制阴道出血,故来我院诊治,妇科再做诊刮治疗同样未能取效。患者日益见头晕,心悸,手脚震颤,体力不支而转中医门诊。诊时见患者面色苍自,畏寒肢冷,头冒虚汗,手脚震颤,唇舌淡白,脉沉缓弱。此属冲任虚寒,脾不统血,治拟固本止崩汤加减5剂(理中汤干姜易炮姜6g,外加黄芪30g,当归10g,艾10g,益母草20g,增加益气调经止血力)。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药3剂后经血明显减少,其余诸症亦随之减轻,再服4剂后经血已止,后改用归脾汤加减善后。

按:患者月经量多,时间延长,状似崩漏已近3月。此时气随血失,气血两虚。复因多次作刮宫术,损伤宫经脉。因此,诊时,患者不仅有气血亏虚之证,且阳气亦虚损,出现了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沉等阳虚不能升达之象。处方用药时,在理中汤基础上加黄芪、当归、熟地黄、蕲艾、益母草。黄芪在方中加强人参的益气固表作用;熟地黄、当归养气补血;益母草合当归,除补血外尚有调经通络之意,以除刮宫后胞宫任脉受损,气血不畅,而致血不循经之虞。

蕲艾助干姜温中助阳。全方旨在恢复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和固养冲任。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理中丸加减治皮疹黄痂医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血小板减少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湿疹医案、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脚气病医案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多形红斑医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过敏性紫癜

中草药2021-06-11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