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理中丸加减治胃脘痛医案、配方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Holiday 2021-06-10 21:55:04
养生之家导读: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痛简称胃病,是内科常见的病证。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古人又称为“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塞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制;《景岳全书》称“心腹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品,如白豆蔻、砂仁广藿香、木香、檀香、丁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本病证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患。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临床上胃脘痛属脾胃阳虚兼夹瘀滞之本虚标实者多见因胃脘痛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胃痛日久不愈,脾胃阳气虚弱,阳虚生寒,胃络失温,气寒血凝,或纳运无力,食入水谷不易腐熟,食积水停,气郁血滞,以致形成“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之势。又据近年来研究发现各型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均有瘀血的病理改变,其血瘀的临床指标检出率达100%,而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各型慢性胃炎取得满意疗效。

胃脘痛的辨证主要辨别虚实,是外邪引起,还是内伤引起。本病的本质是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是标。在治疗上有从肝治,有从脾治,有从胃治,有从三焦治,有从肝肾治,有从寒治,有从热治。但大多是从肝、脾、胃治疗,多采用脏腑辨证。胃脘痛的治疗应遵循“急、。

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的原则。治法:调理脾胃,理气止痛为主。理中丸为“理中”之剂,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功效,是治疗中焦脾胃疾病的首选方,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

【临床应用】

阎慧2治疗多例胃痛患者,效果明显。林琴在10多年的临床过程中,灵活运用理中汤治疗胃脘痛161例,收到较好的疗效。

一般资料:161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86例,女7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6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9年。经胃镜及钡餐检查112例,其中76例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为十二指肠溃疡,8例为胃溃疡,7例为萎缩性胃炎。未做或不愿做胃镜及钡餐检查者49例。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虚寒型胃脘痛诊断标准。主症:①胃脘隐痛,喜按喜温;②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③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次症:①倦息乏力,神疲獭言,畏寒肢冷;②大便溏薄,或虚秘,或初硬后溏;③食欲不振,食后脘闷。具备上述主症3项或具备主症①、③及兼具次症2项,即可诊断。胃镜及钡餐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方法:基本方:人参15g,白术15g,干姜9g,炙甘草6g随症加减:单纯脾胃阳虚者可加附子或者加大干姜、白术的用量;胃脘隐隐作痛,纳呆,食则胃胀满加黄芪、吴茱萸、砂仁;泛酸者可加乌贼骨、半夏;夹食积者加山楂、神曲。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药液约至400ml,分2次温服。2周为1个疗程,3~4个疗程后复查。疼痛加重时可临时加服颠茄片10mg,每日3次。疗效标准:分临床症状疗效标准与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标准着重观察痛、胀、嗳气、纳差4项症状。①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全部消失,经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已恢复正常②好转: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较治疗前明显好转。③无效:服药1~2周,胃脘痛主症无变化。

治疗结果:161例中,治愈26例(16.15%),好转117例(72.67%),无效18例(11.18%),总有效率88.82%。

刘晓华29用加味理中汤辨证治疗胃痛58例,均获得较好的疗效。本组58例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发病在半年以内者22例,半年以上者36例。辨证分型属脾胃阳虚2例,寒邪犯胃12例,饮食积滞8例,肝郁气结1例。疗程多在1周左右,最长约1月治疗结果本组58例中疼痛消失53例,3例好转,2例无效。方药组成: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干姜、沉香、丁香各6g,木香15g水煎服,每日1剂。辨证施治本方具有温中健脾,行气和胃之功效,要根据病人的脾胃健运程度,兼夹病邪性质而施加减,方能见效。

邵利平等30自1992年10月~1996年10月,用理中汤加味治疗中焦阳虚或虚寒夹瘀所致的胃脘痛107例,疗效较好。临床资料107例辨证为脾胃阳虚者45例,阳虚夹瘀者62例。其中男59例,女4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3岁,平均38.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0.5年;经胃镜及钡餐检查62例,其中44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为十二指肠溃疡,4例为胃溃疡,3例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1例)。未做或不愿做胃镜及钡餐检查者45例治疗方法:以胃脘隐痛或夜间痛甚,喜按喜温,空腹痛重食后痛减或腹胀,以及晨起脘腹有坠痛感为主症,伴食少便溏,恶心欲呕、泛酸、神疲乏力等症。舌质淡嫩或淡紫有瘀点,苔薄白或苔心白厚水滑,脉缓或沉涩。治以温中散寒,化瘀止痛。用党参、白术、重楼、葛根、甘草、南木香各15g,干姜20g为基础方。若单纯脾胃阳虚者可加大干姜、白术用量,减少重楼用量。若泛酸欲呕加鸟贼骨20g,法半夏15g2天1剂,2周为1疗程。疗效结果:显效1周内胃脘疼痛消失,伴随症状明显好转)65例,占60.7%;有效(2周内胃脘疼痛消失,伴随症状相应减轻)33例,占30.8%;无效(2周以上胃脘疼痛症状不减轻,其他伴随症状无变化)9例,占8.4%。总有效率91.6%吴瑞春3临床根据寒则温之的原则,常用其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痛等,获得满意疗效。

郎毓珑32用本方加黄芪、陈皮、茯苓、草蔻等治疗虚寒性胃脘痛30例,经纤维胃镜检查属慢性萎缩性胃炎者18例(伴上皮化生者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者8例,复合性溃疡3例,复合性炎症1例。

经治后症状明显改善,主治症大多消失或减轻,尤以对胃脘疼痛疗效为佳,经治2月后10例消失,治疗3月25例消失,5例减轻;其余对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等疗效也佳,并见多数患者食量、体重增加,舌质和舌苔及脉象也均有显着改善。经胃镜复查好转者17例,其中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化生之7例中4例好转说明本方有调节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分泌和生长的作用。另外,治疗前后24h尿类固醇含量测定,发现治疗后尿17-羟和17-酮分别增高5.16%和5.78%,表明本方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综合观察上述指标,按照疗效标准判定,30例中显效者17例,好转者13例,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按:胃脘痛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过食寒凉之品而损伤中焦脾胃,以致中寒内生,脾胃纳运功能失常,而出现胃脘疼痛,神疲乏力,肢冷等症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虚、寒二字。针对病机,采用温中益气、散寒止痛之法,选用理中汤加减治疗该病。理中汤取乎中央,为阴阳交会之道,用人参、甘草以和阴,干姜、白术以和阳,干姜大辛大热,温中祛寒,助白术以健脾化湿,炙甘草甘平,佐人参生津益气脾气旺,阴气化,则中焦理矣。诸药合用,共奏温运中焦、补脾益气、健胃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理中汤对大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鼠回肠平滑肌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说明该方有较强的解痉、镇痛作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其特点常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患者须有耐心,坚持服药,同时节饮食,重调理,方能巩固疗效。

【病案举例】

例1,男,62岁,患胃脘痛20余年,时作时止,饮食失调或遇冷或饥饿时发作,平素喜热饮。经市级医院胃镜检查示:①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慢性浅表性胃炎。3d前,不慎于食,又复感寒,以致引发旧疾,胃脘痛不休,嗳气、泛酸、喜按、喜热饮,热敷稍减,嘈杂不适,身倦乏力,纳减,大便溏,日一行,小便清长。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服西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山莨菪碱等,症状稍有缓解。辨证施治:病因病机为脾胃阳虚、寒滞阻于中宫,胃失和降。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理气止痛。方药:理中汤合良附丸加味。处方:①禁生冷、刺激性食物,调起居;②姜9g,党参15g,白术9g,茯苓10g,香附7g,高良姜7g,砂仁()6g,厚朴6g,乌贼骨9g,川楝子()10g,炙甘草4.5g,3剂,水煎服。服上药1月后,胃脘痛缓解,有时感胃脘部不适,食欲增加,大便软,日一行。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处方:干姜9g,党参15g,白术9g,茯苓10g,香附7g,高良姜7g,砂仁(扦)6g,黄芪15g,乌贼骨g.3周后胃脘痛完全缓解自感体健有力

例2,李某某,男,40岁,销售员,其胃脘隐隐作痛3年余,钡餐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因外出劳累,饮食失度,疼痛加重,喜暖喜按,得食痛减,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时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缓无力,方用加味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方中重用黄芪、桂枝、干姜服药3剂,而诸症悉减,续服原方6剂,疼痛消失。胃脘疼痛不甚,痛处得暖喜按痛减,舌淡苔薄而润,脉虚软,此为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脾失健运而气机受阻,运用本方加黄芪建中汤,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例3,张某,男,17岁,学生,因恣食生冷,胃脘痛突然发作,畏寒喜暖,遇冷则痛加剧,热熨则痛减,大便稀溏,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沉弦紧,方用加味理中汤加高良姜10g,香附15g,砂仁6g,服药3剂,疼痛减轻,又进3剂而痛止胃脘痛突然发作,畏寒喜暖,口淡,舌苔薄白,脉弦紧,此系寒邪损伤脾胃,阳气被遇所致,因寒属阴邪,其性凝滞,运用本方加高良姜、香附、砂仁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4,王某某,男,25岁,教师,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大便干结,嗳腐欲呕,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沉缓,运用加味理中汤加山楂、神曲、莱子、陈皮各15g,大黄10g,连服3剂,胀除便通痛止。饮食积滞,胃脘胀痛,拒按,嗳腐欲吐,舌苔厚腻,然胃主受纳,以通降为顺,一旦暴饮暴食,胃纳过甚,运化不及,腑气不通而发疼,故在本方中加消食导滞药,如山楂、神曲、莱菔子之类,若腑实便秘者,又需加大黄以荡涤食滞29例5,黄某某,女,28岁,农民,胃脘胀痛,已绵延4年之久,症状时轻时重,近因家庭不和,常有争吵,胃脘胀痛加重,痛连两胁,暖气吞酸,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薄脉弦,投加味理中汤加柴胡10g,川芎10g,枳壳15g,白芍、香附各10g,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首剂见效,6剂服后痛止29.此证因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胃脘疼痛加重,其症为疼痛攻撑窜动,痛连背胁,舌苔薄白,脉弦,病程较长,运用本方加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药物,如柴胡、川芎、枳壳、白芍、香附等。胃脘痛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过食寒凉之品而损伤中焦脾胃,以致气机失调,运行不畅,阻滞中脘,胃失和降而导致疼痛加味理中汤具有温中祛寒、理气和胃、调理中焦气机之功效,且无刚燥滋腻的弊端,医家云:“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故加味理中汤之干姜配沉香,有通降安中之作用,加人桂枝配白芍有温通柔敛之功效,临床用药当时时不忘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知常达变,方能得心应手。

例6,邓某,女,28岁,于1992年10月16日诊。2年前始发胃痛,长期诊治。曾服丙谷胺片、陈香路白露片、乐得胃片以及中药等治疗效果均不佳。去年5月份钡餐检查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现胃脘隐痛,日轻夜甚,晨起脘腹有坠胀闷痛感,伴食少神疲,面色萎黄,肌肤甲错,舌质淡紫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此乃胃痛日久,脾胃阳虚,寒凝血滞,胃络痹阻之胃脘痛。治以温中散寒,理气和胃,化瘀止痛。拟理中汤加味:党参、炒白术、重楼、葛根各15g,干姜20g,南木香(后下)、炙甘草各10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服药2剂后痛减食增,再守方2剂,胃脘痛症状已消失。后改用本方研末每服5g,每日3次,服用2个月,诸症消失告愈。于3个月、6个月、10个月后随访,胃痛未见复发30。

例7,刘某,男,65岁,2003年9月16日初诊。胃脘部持续疼痛已数日,经治无好转。刻诊:胃脘持续冷痛,喜热饮,时而胀满,不思饮食,口不渴,饮水后则觉腹内漉漉有声,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无呕吐,面色白,舌质略淡、苔白润而滑,脉沉迟药用:制附片(先煎)、炮姜各10g,党参、焦白术各12g,砂仁6g,丁香2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后,疼痛显着好转。继服3剂,食欲增进,疼痛消失。

按:胃脘痛中医辨证常见外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三大类。但无论何种原因,日久不愈可转化为脾胃虚寒型胃痛。若以脾胃虚寒为主症时,必须以温补中焦为主,可兼以消食导滞,散寒止痛,健脾燥湿,疏肝理气等法。脾胃虚寒之胃脘痛,兼证甚多,该例辨证属脾虚气滞。药合病机,故收良效。

纵观临床,引发胃痛的原因虽多,但以中焦阳虚,气郁血滞之本虚标实者多见,故治当温中化瘀兼行。理中汤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中祛寒;重楼苦微寒,既能活气血,化瘀消肿止痛,改善胃肠黏膜血液循环,又能抗菌消炎,消除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两药合用具有温中散寒,化瘀止痛之功,共为主药。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助其运化;南木香辛温,温中理气,止痛消食。三药同用具有健脾助运,理气止痛之力,共为辅药。葛根引药人脾胃,使药直达病所,且能鼓舞胃气,与质重降泄之重楼合用,一升一降,共为佐药。炙甘草补土温中,调和诸药为佐。方中南木香气味芳香不宜久煎,一般宜后下,根据临床用药经验,最好研末吞服效果更佳因脾胃为仓康之官,受纳腐熟水谷,一刻不得停息,故胃痛又有不易根治的特殊性,所以治疗需坚持按疗程服药,多采取服用本方汤剂2~4周后,将本方研末吞服,每次5g,每日3次,连服2~3个月,方能巩固疗效。全方合力共奏温中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故用治脾胃虚寒或阳虚夹瘀胃痛者效果颇佳。

胃脘痛多由饮食不节,七情失偏,生活失调或劳役过度,致脾胃阳虚,胃失和降,其病多在心下。经云:“中脘穴属胃,隐隐痛者,胃病也”。又云:“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此一类型临床较为多见,临床常用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疗效显着。方中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为主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全方共收温中、散寒、健脾理气止痛之功。

胃脘痛发作时应治标为主或标本兼治,标证去除之后,调理脾胃最为重要,这亦是能否彻底治愈胃脘痛的关键胃脘痛的治疗难点在于胃脘痛缓解后,在调理脾胃功能上以及生活调理上。因此在治疗上要做到持之以恒。在用药方面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方法。如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方调理脾胃均有较好的疗效,辅以白及、凤凰衣、玉蝴蝶、浙贝母、乌贼骨、紫河车、鹿茸等研粉长期冲服,对缠绵难愈的胃痛有很好远期疗效。还可配合中医的饮食疗法,如当归炖羊肉、猪肚炖砂仁、猪肚煨胡椒、鲜胎盘炖服等。在饮食方面要少食多餐,禁烟、浓茶、烟,忌辛辣、肥甘及生冷食品,冬季要防寒保暖,增强营养,养成良好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保持身体锻炼,如练气功、太极拳等。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理中丸加减治皮疹黄痂医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血小板减少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湿疹医案、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脚气病医案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多形红斑医

中草药2021-06-11

理中丸加减治过敏性紫癜

中草药2021-06-11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