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的皮肤病。以女性发病多见,尤其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比例达1:9.黄褐斑在民间俗称“肝斑”、“黑斑”、“蝴蝶斑”。同时本病多发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又称“妊娠斑”,属于中医学的“黧黑肝曾、黑皮干、面尘”的范畴。临床表现呈对称性淡褐色或黑色,色斑形状不一,多分布于面颊部,其他依次为口周、前额、鼻侧、下颌角、眉弓、颞部,个别患者可波及整个面部。有时融合成片,呈蝴蝶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光滑无鳞屑,亦无痛痒等自觉症状,病程缓慢。中医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证多虚实夹杂,与脏腑、气血、痰湿、外邪均有关系,但总的病因病机是血虚、血瘀。西医认为主要与内分泌、紫外线等因素有关。
【临床应用】
秦氏12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女性面部黄褐斑28例,其疗效优于对照组。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4%,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法: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基本方为:生黄芪20g、当归20g、桃仁15g、赤芍15g、川芎20g、红花10g、地龙5g、白芷10g、冬瓜仁30g、玉竹30g、薏苡仁30g应用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加减。肝郁气滞明显者加柴胡、郁金、川子、香附;月经后期量少者或兼有子宫肌瘤者,加三棱、术、益母草、桂枝;兼有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淫羊霍;闭经者加熟地黄、阿胶、艾叶、巴戟天;兼有面部痤疮者加生山楂、黄芩、重楼、金银花。每周5剂,6周为1个疗程,月经期间停用。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每次0.3g,每1天3次,口服维生素E,每次0.1g,每天2次,连服6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嘱患者忌过威、过辛、过辣食物,并尽量减少日光照射。
【病案举例】
1.唐某,女,35岁,工人,2000年3月10日初诊。面部起色斑2年。1992年剖宫产一女孩。1994~1996年曾人流2次。诊见:面色萎黄,身倦乏力,烦躁失眠,口干,腰痛,转侧不利,小便频数。鼻梁、双颧部、双面颊可见不规则、边缘清楚淡褐色斑片,舌淡略紫,脉沉细无力。诊为黄褐斑,证属气虚血瘀并阴虚,颜面失养。
治以补气活血,养阴通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川芎6g,当归、地龙、桃仁、赤芍、远志、红花、枸杞子各10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甘草5g。服3剂后腰痛消失,活动自如,面部色斑稍微消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继续服28剂,诸症悉除,改服成药6巩固。
按:本例患者多次手术,致气血虚弱,肝血不足,瘀血阻络,颜面失养而生黄褐斑。予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酌加补阴养血之品,使气血充足,瘀血得祛,则面部色斑自消。
2.顾某,女,35岁,护士。2002年4月6日初诊。主诉:面颊鼻翼黄褐斑半年。经西药治疗30天无明显疗效,而转中医治疗。刻诊:面颊鼻翼部黄褐斑,唇周色暗有少许胡须,月经延后,色淡量少,纳差少寐,舌质淡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证属气血不足,脉络瘀阻,颜面肌肤失养所致。治宜补气益血、滋阴通络、养颜亮肤,方选补阳还五汤合二至丸加减:黄芪60g,当归15g,熟地20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红花各1g,郁金15g,地龙10g,剂,斑色变淡,共服20余剂,黄褐斑消失,月经正常连服10女贞子20g,旱莲草15g,玉竹20g,麦冬15g,益母草10按:本案为气虚血少,肝肾阴虚、肌肤失养所致,故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合二至丸加减补肝肾之阴,则甚为切题而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