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大脑萎缩和变性为其主要病理改变,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智力减退,性格改变,疑虑焦躁,抑郁偏执,不同程度的妄想和行为古怪。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相当于中医学“呆病”、“文痴”、“善忘”等病证,属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脑。气虚是其病理基础,其病因为湿、瘀、痰、郁四端,以痰瘀多见痰浊瘀血内阻,诸窍失聪,出现智能减退及神志异常等表现。故益气化瘀开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医林改错》亦指出“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认为“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接”等致痴呆头为精明之府,若血脉气血逆乱,致脑府受损,瘀阻髓络,脑脉不通,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顺接,气血无法上注于头,使脑髓失养失用。瘀血阻滞,气血津液不得畅行,郁而化痰火风诸邪,酿成浊毒,导致浊毒不出,清气不入,与脑中精髓错杂,致使清窍受蒙,灵机呆钝,则致呆证。
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醒脑开窍之功效,其君药为黄芪大补元气,使气血旺则血液运行,水蛭、地龙、全蝎通经活络为臣药;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可上至巅顶,以助开窍,试验研究该方药有保护神经细胞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临床疗效已有很多报道,可改善脑功能,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临床应用】
曹氏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在原方的基础上合化痰之二陈汤,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李氏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首乌,治疗24例患者,同给予脑复新的对照组对照,疗效显着。
【病案举例】
曹氏3治疗病例:某男,72岁,教师。表情呆滞、傻笑发作1年余。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5年,头痛头晕反复发作,经服用氟桂利嗪、抗栓丸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表情呆滞、傻笑时作,经脑血流图、脑电图及颅脑CT检查,诊断为老年性痴呆症。曾静脉点滴脑活素治疗2个月余,症状无明显减轻。查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滑无力。辨证为气虚血瘀痰阻。治宜益气活血化痰。方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服药1个疗程后,表情恢复正常,偶有傻笑,停药3天继用第二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老年性痴呆症属中医学“痴呆病”、“癫证”、“郁证”等范畴。历代医家多从肾、痰、瘀论治。本病属本虚标实,人至老年,脏腑虚衰,元气不足,阴阳俱亏,以致髓海空虚,元神无主;又因脾胃功能减退,气血不足,每使气虚血瘀,痰浊蕴留,蒙蔽清窍而成痴呆症。气虚血瘀、痰瘀阻络为本病之病机。故治疗上应益气活血化痰。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化痰药能够调节脂质代谢,清除体内过多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从而减轻动脉血管硬化和狭窄,增加组织供血,达到保护和恢复心脑功能的作用。活血化瘀药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心脑功能及微循环,调节各种代谢失调。方中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化瘀而不伤正,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诸药合用,使元气充足,痰湿得祛,瘀血得化,故收良效。
李氏临床观察:共24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5±7.85岁,平均病程6.37±5.87年。对照组8例,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64.2±9.25岁,平均病程6.92±4.75年。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制首鸟20g,黄精、赤芍各15g,黄芪60~120g,川芎、地龙各12g,当归尾、桃仁、红花各10g),日1剂,煎2次,取汁300ml,每次150ml,日2次。对照组给予吡硫醇0.8g,日3次:维生素E0.1g,日2次。两组均12周为一疗程。治疗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37.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
按:方中黄芪用量宜大,可从60g开始,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正合老年性痴呆之病机特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以增加特异性抗体溶血素的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种指标,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循环代谢,从而改善痴呆症状。方中加入制首乌、黄精补肾填精,以充脑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制首乌对血清胆固醇的增高有抑制作用,能减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从而缓解动脉硬化的形成,并具有强壮神经、健脑益智作用。黄精性味甘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之功,同时具有抗衰老、耐缺氧、增加代谢、降糖的作用,同首乌在治疗老年性痴呆抗衰老这一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因素很多,有老龄、遗传、慢性感染、自由基损伤等,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在治疗上针对单一因素的治疗往往难以取效,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多环节干预的特点。通过补肾益气、活血化瘀在改善脑循环代谢、抗衰老等多方面有较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