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癣
扁平苔癣是一种病变表浅、发展缓慢的皮肤黏膜病。可单独或同时发生于皮肤、口腔黏膜。
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免疫学异常、消化道疾患等有关。好发于颊黏膜,常呈对称性,亦可见于舌前部、唇、牙龈、腭等处。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粗糙感。如有充血、糜烂、则有灼痛,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尤为明显。病变主要表现是由角化不良和角化过度所形成的白色、针尖大小丘疹,这些丘疹排列成线状条纹,条纹相互交织成环状、树枝状或网状花纹。病变基部黏膜仍然柔软而有弹性。花纹基部黏膜正常的称为普通型,黏膜充血的称为充血型,糜烂的称为糜烂型,经常起水疱的称为疱型。舌背有舌乳头萎缩而微显凹下,表面光滑呈白色微显淡兰色斑块的称为萎缩型。
扁平苔癣大致与中医口蕈、口癣、口破、口疳等相似,多由热毒和湿毒积聚,或气滞血瘀,气血失和,湿热循经上逆,熏蒸于口,或肝郁血虚,化火上炎而致。
【病案举例】
周某某,男性,71岁。2001年3月5日初诊患者因患下唇扁平苔癣半年余,经口服泼尼松、氨苯砜、雷公藤及外用恩肤康软膏等治疗无效。症见舌红少、质裂略干,脉濡细。初用麦门冬汤合二至丸治疗3周,疗效不明显,癣四周红肿,疮面溃疡久不收口,后投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丹皮、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10g,山栀、白鲜皮、桑白皮、旱莲草各15g,甘草3g7剂后苔癣红肿减退,疮面缩小。再进7剂,溃疡面脱痂愈合。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下唇扁平苔癣,病位属脾脏所主,但按脾胃阴虚治疗无效。
后思其当属肝郁木壅乘土,治当疏肝清肝和脾之剂,故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