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伴渗出性出血、水肿。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也可伴有皮疹、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秋季发病居多。
【临床应用】
胡溶,王建平21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18例,经治疗本组18例全部治愈。
【病案举例】
杨某,女,39岁。1990年8月13日初诊。患者于10天前因感冒服用感冒药后,第二日四肢即见暗红色出血点,尤以双下肢明显,渐呈紫癜紫癍,此起彼伏,伴轻度瘙痒,饮食尚可,大便溏稀,在当地卫生院诊为“过敏性紫癜”。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紫癍较前加重,有的融合成斑片状。故来我院治疗。查见精神萎靡,面色稍见苍白,四肢欠温,紫点及紫四肢对称性分布,大小不等,色青紫,双下肢膝以下较多,局部融合成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10/L,中性粒细胞0.165,血小板140×10L辨为紫癍(肝阳失摄,寒凝血瘀型)。治疗以温肝散寒化瘀为法,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0g,白芍10g,细辛6g,桂枝10g,通草6g,黄芪30g,丹参15g,桃仁10g,炙甘草6g,大枣5枚。3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日1剂。8月17日复诊自述服上方后紫癜较前减轻且无新出,精神较前好转,余症及舌脉同前,继服上方3剂后四肢紫癜基本消失,留有淡黄色痕迹,精神好,四肢温,面色红。舌淡红白,脉缓。再服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未复发。
按: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肌衄”或“紫”的范畴。临床比较多见,紫治疗自古以来,均以血热妄行或脾不统血论治,但本例患者服用感冒药后发作本病,癍色紫青,或融合成片,精神萎靡,四肢欠温,面色稍见苍白,舌淡苔白等证,此系外感寒邪损伤肝阳或肝气不足而生内寒所致。由于肝藏血除了必须贮存一定量的血以制约肝之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持肝疏泄功能以外,还具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由于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外感实邪或由于过服清热凉血药物及久病耗伤阳气而致阴寒内生,损伤肝之阳气,阳气虚则不能固摄血液,使血溢脉外而出现紫癜、紫癍。《圣惠方》曰:“肝虚则生寒”。张景岳《质疑录》
“五脏有伤,而后外邪乘虚而入”及“治失血,必先审其为风,为寒…凡一切出血,一专主一火,曰事芩连、知、柏、山栀、生地、丹皮为治,未见其能愈人也。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寒凉之剂日进而血之屡止屡发者”。亦证明血证有热有寒,由于寒主收引凝滞,故使溢出脉外之血凝滞不畅,瘀于肌肤之间呈紫黑色。所以《景岳全书》曰:“其血不甚鲜红,或紫色或黑色,此阳败而然,故多无热证。”根据《素问·调经论》“生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泣则消而去之”的论述,故治疗上针对肝虚而生寒,血凝滞不畅之病理,选用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之辛以补肝,与白芍合而补血,桂枝温经散寒,以温肝阳,合细辛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之甘以缓肝,既助归芍以补血,又助桂辛通阳,更加通草通经脉,这样阴血充,内寒除,阳气振,使离经而凝滞瘀结于肌肤之间的血复归于脉内,加丹参、桃仁活血散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重用黄芪取其行气活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