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组成】金银花10g,乌梅10g,紫菀10g,五味子10g,紫石英15g,钩藤10g,地龙10g。
【作用与功效】清热解毒,散肺中邪热。
【适应证】小儿支气管哮喘。
【刘氏临证心得】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本病与变态反应有关,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多数始发于4~5岁以前。
本病属于中医“哮喘”“痰喘”“痰饮”的范畴。追溯至《内经》,即有对本病类似的描述,如《素问·阳别论》篇云:“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刘昉的《幼幼新书·咳嗽作呀呷声》不仅论述了本病的病因和发作时的临床症状,而且提出了“小儿呀呷嗽”等病名并将地龙用于本病的治疗。
《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即指出本病发作时的证治。
朱丹溪首创哮喘之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为后世所推崇。
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危害甚大,所以对于小儿哮喘的防治,除早期积极治疗和加强体育锻炼外,尚可采用“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方法,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刘先生认为,哮喘形成因素很多,病情复杂,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若以固定证型,按图索骥,则有胶柱鼓瑟之嫌,临床必须知常达变,才能切中病机,灵活施治以收卓效,尤其对于某些难治痼证,又要另辟蹊径,采用异军突起,一鼓成擒。
如治张某,男,4岁半,住院号:62400.因咳喘反复发作3年,加重4天,于1992年4月6日入院。患儿自3年前起每逢感冒均咳嗽喘息,必须服用定喘药物才得以缓解。1年前在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本次发病因4天前“受凉”所致,证见:面色白,无发热,咳嗽喘,严重时不能平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鼻扇,三凹征(+),双肺满布哮鸣音,舌质淡体胖,苔薄黄,脉滑数。中医诊断:哮喘。
证属肺脾两虚,复感外邪,乃本虚标实。法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治以疏风清热降逆平喘,方用银花乌梅紫菀汤加减。处方如下:金银花10g,乌梅10g,紫菀10g,紫石英15g,五味子10g,钩藤10g,地龙10g,紫苏子10g,葶苈子5g,麦芽、神曲、山楂各10g。服7剂后,患儿咳喘、痰多诸症减轻,病情好转。
继用7剂病情缓解,原方去金银花、紫苏子、葶苈子,加茯苓10g,太子参10g,以巩固疗效。出院后门诊治疗,以健脾补肾为法,先后用银花乌梅紫菀汤合六君子汤、麦味地黄丸等,随症加减。患儿体质好转,脸色渐红润,感冒次数减少,哮喘未再发作,服药6个月终获痊愈。
又如治刘某,男,11岁。自幼有湿疹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4岁后咳喘反复发作,多在夜间发作,先出现喷嚏,流清涕,而后喘息发作,不能平卧,痰多。慕名前来专家门诊求治。
初诊:1992年9月20日。症见:咳嗽喘,喉中痰鸣,脸色青黄,双肺满布哮鸣音,舌淡苔薄白,脉细滑。中医诊为寒性哮喘。治拟温肺散寒,豁痰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和银花乌梅紫菀汤加减。
处方如下:麻黄3g,桂枝5g,白芍10g,炙甘草3g,细辛1.5g,干姜1g,五味子10g,紫菀10g,钩藤10g,地龙10g,紫石英15g,苦杏仁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2年9月27日。服药后患儿喘息明显减轻,可平卧入睡,仍有轻咳,痰多,面色萎黄,纳差,乏力。证属脾虚失运,痰湿犯肺,治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方用六君子汤合银花乌梅紫菀汤加减。
处方如下: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炙甘草3g,陈皮5g,制半夏5g,乌梅10g,紫菀10g,紫石英15g,钩藤10g,地龙10g,麦芽、神曲、山楂各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1992年10月10日。患儿病情稳定,咳喘未作,脸色转红润,精神佳,食欲增,惟鼻塞流浊涕,时有头痛,头晕,咽痛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因复感外邪,肺窍不利所致,治宜宣窍利肺。
处方如下:辛夷10g,苍耳子10g,玄参10g,板蓝根10g,山豆根10g,乌梅10g,紫菀10g,钩藤10g,地龙10g,麦芽、神曲、山楂各10g,生姜2片,大枣5枚。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药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哮喘未再复发,病告痊愈。
另如治患儿李某,男,10岁。病例号45843.初诊日期1964年9月21日。哮喘5年,夙根未愈。兼患遗尿,不仅每晚必作,甚至白天也不能自控,尿遗于裤。迭服桑螵蛸、补骨脂、缩泉丸等药后遗尿已瘥。但哮喘时犯,迄无已时。
今春2月以来,哮喘感冒,交替而作,体质虚弱已极。虽启窗露隙,微风渐来,亦可迅即出现耸鼻流涕。每次感冒后,哮喘发作加重。目前,哮喘每晚必发,殆无虚夕,发时咳逆倚息,汗出如淋,面色黄白,痰涎上壅如潮,声传户外,纳食不甘,手足时温时厥,唇娇苔白,脉象细弱。证属病久体虚,卫外无权,藩篱失固,因而易感外邪。肾失固摄,肺脾俱虚,以致气化失常,纳气无权,虚痰上泛。治疗以温肾纳气,肃肺止咳为法。
处方如下:附片20g(先煎90分钟),茯苓10g,旋覆花10g(包),法半夏12g,麻黄根10g,淫羊藿18g,杜仲18g,薤白10g,巴戟天18g,紫苏子6g,紫苏梗10g,陈皮6g,苦杏仁10g,细辛1.8g,泽泻10g,炙甘草3g,枳壳6g.2剂,每剂浓煎3次,2天服完。
二诊:服药后,哮喘发作减轻,汗出减少,手足转温,纳食略香,苔薄白,脉缓滑。效不更方,再拟原方继服5剂,以希接效,而免反复生变。
【解读赏析】哮喘病发之根,在于体内素有痰饮内伏,一旦为外邪所触发,则痰随气升,壅阻气道,痰气相搏,肺气上逆,于是喘促痰鸣,发为哮喘。《景岳全书》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中医所谓夙根,相当于现代医学认为的过敏体质,而这种夙根的实质就是肺、脾、肾禀赋不足,导致卫外不固,或生内风,或化热蕴湿生痰。在这种体质的基础上,容易感受外邪,也容易产生内风,更易引动内生伏痰,导致哮喘发作。肺、脾、肾功能失调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衰,治节无权,失于输布,液凝为痰;脾主运化,失于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能敷布全身,反而聚湿成痰;肾虚不能主水,气化失司,水泛为痰。所生之痰内伏于膈,酿成病根。且肾不纳气,气不归根,可使病情反复、迁延和加重。而肺卫不固,易为外邪所犯,又可成为哮喘时时触发之因。
久病不愈,其虚益甚,无论因虚而病,或因病而虚,总不离正气虚弱。因此,正气不足,宿痰内伏为病之根本,外邪为诱发之因,气逆痰鸣为病之标。故本病的治疗,常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大法。由于本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故治疗亦应从此入手。
病发之时,有因寒、因热、因虚之不同,刘先生主张可分别主以宣肺、通腑、健脾补肾之法。
(1)宣肺解表:哮喘之实证有寒热之分,常因感受外邪而发,证发之时,肺首当其冲,其病位在肺。外邪束肺,肺失宣降,其气郁闭而咳逆上犯。哮喘因外感而发者,其病位在表者,不必定喘,只须发散,发散则表邪尽去,而哮喘自平。治法以宣肺解表为主,常用温宣法和清宣法两种。温宣法适用于外感风寒之哮喘,常用小青龙汤加减;清宣法适用于外感风热之哮喘,轻者用桑菊饮,重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临证之时考虑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选方用药以轻清灵活,“温清有度,宣发毋过”,常常能收到“轻可去实”的效果。由于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急性发作期有痰热内伏,外感风寒者;亦有素体虚寒,复感风热之邪者;还往往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复杂证候。此时切不可纯温以助热,亦不可纯清以增寒,寒性收引,寒盛则肺气收引,气化凝滞最易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故久喘者,最忌寒凝之品,若夹热者,亦不可纯用寒,必须寒热并用,方为善法。
(2)通腑降气: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
六腑之通降,皆赖肺气降之,肺之肃降功能正常,又有赖于六腑之气的通顺。故对于小儿哮喘因于肺失肃降,痰阻气道,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者,常常采用通腑法,轻则蒌贝涤痰汤,重则宣白承气汤加减,以肃肺气,肺气得降则痰浊亦可下行,肺气得宣畅,喘逆自平,即通腑以泻肺,临证用之,效果显着。
(3)健脾补肾:治疗小儿哮喘多宗“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脾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程钟龄说:“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参术补脾土,以生肺金,金旺则能生肾水,乃隔二隔三之治也”。脾胃对全身营养物质的受纳、运输,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传化、敷布等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本证久延,故可本“执中州以运四旁之法,健脾以充养后天生化之源”,增强体质,对于肺肾亦大有裨益。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常用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健脾益胃,对于减少发作实有必要。肾主纳气,为先天之本,六气之根,小儿哮喘多发于肾气未充之小儿,亦可自愈或缓解于肾气充盛之青春期,可见本病与肾密切相关。
本病缓解期,采用补肾的方法,如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减少反复发作,改善预后。即使在发作期,只要有肾虚之象,亦可投补肾纳气之品,攻补兼施,虚实并调,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小儿肾虚之象,与成人有不同之处,临床上易被忽视,因为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且虚象易被标证掩盖,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临证当据小儿之特点,审其先天禀赋之强弱,发病之久暂,观其神色形态之变化,参合指纹脉象以施治。
凡早产羸弱,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发稀齿迟,目眶黯黑,鸡胸龟背,立迟行迟,肢冷遗尿自汗盗汗,指纹淡而不显,脉沉无力等,均为肾虚之象,辨证准确,投药中的,自然就会获得疗效。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与咽喉是呼吸的门户,所谓“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凡外邪袭人,或皮毛而入,或从口鼻上受,肺皆首当其冲,而肺之窍和肺之门户,往往亦最先表现出来,临床上哮喘的患儿常常有鼻腔和咽喉疾患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痒、咽痛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将鼻咽炎的治疗作为突破口,尽早截断病势,防止病邪下传十分必要。如鼻塞、流涕,常选用辛夷、苍耳子、细辛、川木通、白芷、薄荷等药物,宣肺通窍;咽部红肿疼痛者,常选用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升麻、锦灯笼、青果等,以清热解毒利咽喉,从而达到宣畅肺气的作用,有利于控制哮喘的发作,或减轻哮喘的发作,临床上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调肺大法,既有宣通升降之异,又有散敛补泻之殊。哮喘每因感触外邪而起,故疏散外邪、宣肺为常用之法,而喘发既久则可使肺气为之耗散,故不可不顾及。
临证时在宣肺方中配合酸收之品,如乌梅、五味子等防止肺气耗散,以期散邪而不损肺气;敛肺又不碍散邪,本方(银花乌梅紫菀汤),寓散中有敛,宣敛并行,标本可得兼顾,使用得当,每获良效。
银花乌梅紫菀汤,是刘先生自拟的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方。方中银花性味辛甘寒,清热解毒,散肺中邪热。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银花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乌梅,酸涩平,敛肺止咳。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乌梅对多种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豚鼠的蛋白致敏及组胺休克有对抗作用。
紫菀,性味辛、苦、温,辛散苦降,温而不燥,为疏利肺气,消痰止咳之要药。五味子,味酸性温,温而能润,“敛肺滋肾”,上能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以固下焦。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五味子对呼吸道有兴奋作用,并有明显止咳、祛痰作用。紫石英,甘温下气,有降逆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石英主要成分为氯化钙,有抗过敏的作用。钩藤,性味甘寒,有明显的镇静止咳作用,既可祛外风,又可祛内风。地龙,甘寒,清热定惊,平喘通络,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地龙有显着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并能拮抗组胺及毛果云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诸药相伍,寒热并用,宣敛并行。
方中既有金银花、紫菀的疏散肺中邪热,又有乌梅、五味子的酸收,以敛肺气,可防肺气耗散,使邪散而不损肺气。方中金银花、地龙性寒凉,紫菀、五味子、紫石英性属温,可谓寒热并用。久病入络,故用钩藤、地龙以通络平喘。药仅七味,配伍严谨,选药精当,共奏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
应用银花乌梅紫菀汤,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不同的证情,分别配合以“宣肺解表“通腑降气”“健脾补肾”“通窍利咽”等法,灵活运用。
在哮喘发作期,热喘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泻白散合用,痰多色黄加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黄芩等;寒喘者,可与小青龙汤合用,痰多色白质稀者,加陈皮、半夏、茯苓等药。哮喘因于肺失肃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莱菔子等药。
哮喘缓解期,如肺脾两虚者,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可加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药;痰多色白者,加陈皮、半夏、枳壳;纳差者,加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谷芽。舌体瘦质红,苔剥脱,脉细为气阴不足者,可加沙参、麦冬、玉竹等药;纳差者可加谷芽、麦芽、山楂。阴虚内热,逼汗外出者,可与当归六黄汤合用;肾虚动则喘甚,可与麦味地黄丸合用,有补中寓散,散中寓补之意。
治疗后期,宜补肾纳气,温阳定喘,可以消除夙根。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临床可见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或见遗尿,肾阳既衰,卫外之阳不固,故汗出手足不温等。
此时易规虚实夹杂之证,但要权衡标本缓急,而夙根的驱除尚有待于补肾纳气,温阳定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