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组成】西洋参10g(先煎浓汁频饮,参渣再入药同煎),麦冬30g,当归10g,五味子5g(杵),炙黄芪30g,炙甘草7g,川芎7g,赤芍10g,降香10g,茯苓10g,炙远志10g,独活10g,石菖蒲10g,大枣7个。
【作用与功效】益气宁心、养血复脉。
【适应证】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阵发性心动过速。
【丁氏临证心得】每日早晚各吸氧一次,每次1小时。
病例:金某,男,61岁,干部。初诊:1990年12月10日。
心悸发慌,有恐惧感,间且胸闷隐痛,气短懒言,面色憔悴,不能多动,多动或起立,头晕飘浮,两脚无力,不能自主,欲得扶持而行,缓步稍适。下午脚肿,饮食尚可,但睡眠不安(病人高血压已多年,血脂亦高,心动过速呈阵发性,诊为“冠心病”,未加重视)。于1990年月初,突然发生心肌梗死,危象丛生,确诊为心脏后壁、下壁心肌梗死。经抢救好转,住院治疗,病势稍定,但左心室功能不全,血压偏低。
房性、室性早搏频繁,并见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缺血、缺氧症状较明显。病史清楚,属于心肌梗死引起,但恢复情况较差。脉细而迟(45~50次/分),结、代并见,舌淡质嫩,有紫气紫斑,苔薄罩浮黄。
分析病情,证为心悸,病由心脏损伤,神不守舍所致。
而就其根本言,是肝肾先伤,风阳上逆,凌心犯肺;但从目前见证论,又为心肺俱损,气虚血滞,是标本虚实错杂的病情。尤其元气大伤之际,预后如何,尚不易预料,须密切观察动静再商。治拟分两步走,急者先治,以益气宁心、养血复脉为法,得效以后,再图治本。
二诊:服上药5剂后自感甚适,连续服用两周,心悸好转,心慌恐惧感几平,早搏亦明显减少。胸闷减轻,但在天气阴晦时尚见胸闷气短,睡眠亦好转。药已见效,无事更张,原方出入,再参顾本。原方去降香,减西洋参3g;加太子参15g,熟地黄10g。继服两周。三诊:心悸又有改善,并得熟寐,气力亦见增强,情绪舒畅,已能独自活动,上下午在院中散步,天气虽寒冷,对病证尚无影响,亦未感冒,是顺利恢复的佳景。脉细,已见滑象,按之有力(心律齐,心率增至63次/分,歇止更少);舌色稍红润,面有光华。惟大便艰难,不爽,嘱其切禁努挣,当俟元气来复。原方去川芎、赤芍,西洋参减至5g;加丹参15g,红花10g,火麻仁10g。继服两周。
此后症状更见改善,春节能够小有应酬,处方逐渐减轻麦冬、黄芪用量,去独活、火麻仁,加枸杞子,间用党参代西洋参、太子参,丹参、红花有时与川芎、赤芍交替用。如此调理2个月,自觉症状全部平复,为处清膏调理巩固,至今平善,行动自如,仅在登高时偶感不适、气短。
【解读赏析】这种心悸病证,目前临床较为多见,处理时须注意几个问题。其一,首先明辨病情的邪正虚实。此例心悸,是由心脏损伤,神不守舍而致,属于脏病。元气大伤,是为虚证。它不同于气火上逆,或痰火上凌,有实邪为患,因此不能重用镇摄药,重摄无实邪,则心气反被遏抑,心动亦将更缓,病情亦更为险逆。
其二,要分析药物与病情的相互关系。如阴柔养血药、辛香温通药,在临床上是常用的。但对此证,舌嫩质淡,心肺俱不足,阳微气虚,阴柔药呆滞,不利于阳运;辛香药走窜,亦易伤于正气。用时不能大意,应谨慎选择。其三,筛选最佳治疗方案。分两步走,先治心肺,再固肝肾,因为心病与肺、与肾关系最为密切。心与肺同居上焦,心主营,肺主气,而且肺朝百脉,共司气血营卫的运行,未有心病而肺不病的。
这里以益气为主,方取生脉散合当归补血汤,兼顾心肺,辛甘与酸甘相参,和润平稳,目的就是改善心肺功能,疗效亦是肯定的。但益气养血,亦要顾及心痹络瘀,虚中有实,其舌有紫气紫斑,并罩浮黄苔,就是明证。所以又参理气通络,有时更加瓜蒌、薤白。如此补泄通涩兼顾,更符于实际。
曾见有些病例,兼患支气管病变,则邪正虚实更为复杂,而心肺同治亦更为需要。得效以后,进一步再治肝肾,如此则心肺相协,肺肾相生,心肾相济,才能涵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