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徐景藩木香调气散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zhagndandan 2021-03-16 16:35:31
养生之家导读:徐景藩木香调气散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都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徐景藩XXX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关键词——XXX

发布栏目——中草药

搜索——配方组成

 

 

 

 

 

 

木香调气散

【配方组成】木香(另研)、砂仁各1.5g,乌药、香附、枳壳(麸炒)青皮(去瓤)川芎、苍术(米泔浸)、厚朴(姜炒)陈皮各3g,肉桂0.6g,甘草0.9g

【作用与功效】平肝气,和胃气,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适应证】气郁证,嗳气频多,食后嗳气而致食物反流,胸闷,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或正常,情志不畅或烦劳紧张后症状尤着.

【徐氏临证心得】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医贯》所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不仅说明食管的解剖特征,还指出其具有"柔空"的生理特点.正因为如此,要求人们在饮食的质、量、温度、硬度等方面均需加以注意,适应"柔空"的生理要求,还需注意情志因素,以防食管疾患.凡是引起胃病的诸种病因,同样地也易导致食管病变,包括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疾患.

气郁证在临床上颇为常见.一般表现为咽中不适,甚则如有物阻,吞咽欠利、嗳气频多,食物反流(至口中再咽下或吐出)等症状.经过线钡剂或纤维内镜检查,有的没有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病人深感痛苦,求治心切.但是,有的医生往往不予重视,使患者失望.实际上食管疾病诊断不易早期明确,"功能"与器质之间有时不易截然分开.不少"功能性"疾病,到一定时间就会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所以,在"功能性"阶段就应加以重视,给以积极而认真的治疗.

【解读赏析】木香调气散有数出.《万病回春》卷二载:

木香(另研)1.5g,乌药、香附、枳壳(麸炒)、青皮(去瓤)各3g,砂仁1.5g,肉桂0.6g,厚朴(姜炒)、陈皮、川芎、苍术(米泔浸)各3g,甘草0.9g,生姜3片,水煎,磨木香同服.主治肝气郁结,腹胁胀满,刺痛不舒,脉沉.《医宗必读)卷六载:白豆蔻、丁香、檀香、木香各60g,藿香、炙甘草各240g,砂仁120g.上为细末,每服6g,加盐少许,沸汤点服.主治寒湿气滞,脘腹胀痛,饮食减少,大便不实.

《医学心悟》卷三载:白蔻仁1两(去壳,研),檀香1

两,木香1两,丁香3钱,香附5两,藿香4两,甘草2两

(炙),砂仁2两,陈皮2两.主治类卒中.由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以致气逆痰壅,牙关紧急,极与中风相似,但身凉,脉沉者.平肝气,和胃气.为细末.每服2钱,入盐少许,点服.此外,《病机沙篆》《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亦有类方.总治七情成胀、胀喘,呃逆.前人用此方,常提及用"盐少许",其实,中药入药不叫白盐,称大青盐.其性味咸寒,无毒.归经心肾、肝、肺、膀胱经.功能主治泻热凉血,明目润燥.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眩,牙痛,大便秘结食.

盐不但是重要调味品,在中药里,能入药治病,如催吐、清火、解毒等等;又是引经入肾的中药可用来对许多补肾入肾的药物进行炮制加工,以增强疗效.

临床用食盐加工中药,叫做"盐火炙法".这种方法取材方便、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当中药店没有需要用食盐加工的药材时.可以自己动手.用食盐加工中药,应按比例取药,一般是每500g药材配6~15g食盐.先将食盐用清水溶化,水不要太多,以能被加工的药材吸尽为度;再用盐水与药材充分拌匀润透,蒸上半小时,职出晾干就可使用.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药材放锅内炒至微黄或者热烫时,把事先兑好的盐水喷进去.炒干水气.根据食盐引经入肾的特点,常用中药都可用食盐加工,如治遗尿的桑螵蛸、益智;治遗精的莲须、芡实;补肾壮阳的韭菜子、枣皮、覆盆子、锁阳、菟丝子、杜仲、沙苑子、巴戟天、补骨脂、胡芦巴、骨碎补;滋补肝肾的桑椹、女贞子.

《灵枢·五癃津液别》有"脾为之卫"之记,《灵枢·师传》亦谓"脾者主为卫"."卫"指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则自与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凡脾虚之人,若不慎寒温,常易感受外邪.经补脾治疗后,病情好转,脾气健旺,抗御外邪的功能亦相应提高,徐先生认为,在外感疾病的预防措施中,应重视维护和提高脾胃功能.在复杂或重症外感疾患的病程中,亦应注意勿使脾胃气阴受损并及时予以调治,俾正气充盛,邪气自祛.在热病恢复期的善后调治中,如能重视脾胃功能,有助于早趋康复,避免复发或再感外邪.

《素问·宣明五气篇》曾载:"五脏化液脾为涎""五

脏所藏…脾藏意."《难经·三十四难》亦谓:"脾藏意与智."关于脾与涎和意的关系,徐先生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其间关系确甚密切.

一般脾虚患者涎液的量和质均有一定的影响.脾气虚者可见多涎,脾阴虚者则见少涎.前者还能从涎的唾液淀粉酶活力差的动态观察中获得旁证.徐先生曾观察30例脾虚患者,通过健脾方药治疗,每10日测定其唾液淀粉酶,治疗前后对比,其活性差逐渐由负值上升至正值.提示脾虚患者经健脾药治疗后,在症状取得改善的同时,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促进消化腺的分泌趋向正常.

"意"与"智"均属于人体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反映为人们的感觉、意识、意志和智力(能)等.中医学历来重视精神神经的生理、病理.情志,从心理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它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反映.

内脏功能如有所改变,反过来又可影响精神活动的变化.大脑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的功能不但能影响人的情感、思维、意识、智力(能)等精神活动,同时也控制和调节内脏的功能活动.脑为髓之海,需气血的濡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功能不足达到一定程度时,也自然会影响到"意"与"智"等精神活动.脾虚者常可伴有"意"和"智"的不"足,例如小儿弱智或"五迟",病因与脾虚也有一定的关系.

若参用补脾方药和饮食调治,可以使脾气健旺,意与智亦相应可以得到改善.说明脾与意和智有关也说明健脾方药对高级神经中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灵枢·本脏》曾有关于五脏形态病理方面的论述.其中提到"小则脏安"的有脾、肝和肾.如"脾小则脏安".与此相应,又提到"脾高""脾下"均属异常.尤其可贵的是,古代早就指出"脾脆"的危害."脆"则不坚,容易破裂.脾既能"裹血",脾大者裹血必多.裹血过多,统摄失常,可致血瘀、血虚和出血等病变.脾"脆",一旦破裂,则所裹之血必然外溢.类似这些内脏形态病理上的认识,对防治疾病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灵枢》还提到从人体体表形态,观察和判断内脏是否异常.认为"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这些均值得认真研究,对提高体表诊断学的价值将作出有益的贡献.

人的体质有强弱,每常与先天、后天有关,而先天、后天又互有联系.对先天不足者,主要责之于肾,殊不知与脾亦有关联.特别是有些"体素脾胃虚弱"或"脾弱之体",包含着先天、后天都由于脾功能不足所致.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载"土形之人…黄色、圆面…多肉、上下相称",似指脾胃功能健壮之体质."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此"气"亦包括脾胃之气,脾胃虚弱,气血亦不足.这些论述,说明人的体质差异,对发病学亦有参考意义.

水谷经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而化生气血津液.

如若谷、肉、果、菜的质、量、硬度温度以及进食时间等等不能适合生理的需要,就有可能成为损伤脾胃的致病因素.

《内经》早有五味所伤的论述,如"味过于酸…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等(《素问·生气通天论》).脾在味为甘,适当进些甜食,有益于脾气,但味过于甘,反有害处.所以朱丹溪曾概括地说:"五味之过,疾病蜂起."(《格致余论·饮食箴》)又如《灵枢·师传》所载"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灼灼过热,沧沧过寒,都不适合消化系统的生理所需,故应以之为座右铭,俾能维护脾胃之正常功能.

暴饮暴食、强食、强酒、饥饱失常等都能导致脾胃疾病.

历来医家着述对此颇为重视.早在《千金方·道林养性》中就有"食当熟嚼,莫强食,莫强酒…令如饱中饥,饥中饱…"等养生防病之名言.此外,应严格注意食品卫生,这对防治脾胃诸疾,均十分重要.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