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欧阳锜慢性肾炎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zhagndandan 2021-03-07 19:08:48
养生之家导读:欧阳锜慢性肾炎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慢性肾炎方

【配方组成】石菖蒲10g,萆薢12g,薏苡仁12g,金银花12g连翘12g,生地黄12g,益母草10g,白茅根12g,刺蒺藜10g,蝉蜕3g,甘草1.5g。

【作用与功效】养阴清利,益肾除湿

【适应证】慢性肾炎。

【欧阳氏临证心得】治慢性病应坚持守方,始能发挥其应有疗效。慢性病发展过程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情错综复杂,真假疑似,不易分辨和坚持守方,故多缠绵难愈。

正由于病情疑难而短期不易奏效,随意更方遂为屡见不鲜。

以肾炎为例,本病初起属水肿范围,病久时肿时消,医者借用前人治疗水肿的经验,采用补阴行水、温补脾肾等法,但疗效不尽如人意,而且过用温燥,临床上常多出现阴虚热郁之证,所以治疗肾炎,亦有主张用养阴清利者。肾炎后期,究竟属实属虚,或本实标虚,或本虚标实,要审证准确,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不可能坚持长期守方,也不可能最终获得应有的疗效。

如湛某,男,17岁。1983年初,由长沙移居陕西汉中山区,因不服水土,反复感受湿热,生疮长疖。至冬感受寒邪,寒热身痛,腰痛,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住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中西结合治疗,寒热解后,水肿随之消退。此后时肿时消,曾多次住院,采用青霉素、链霉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等,并迭进六君子汤、肾气丸之类近百剂,病终不愈。就诊时,仍轻度浮肿,小便短少,浓如茶汁,面虚胖,面色不泽,经常鼻衄,口干咽痛,口舌反复生疮,舌红苔少,脉弦细。脉症合参,证属阴分既虚而湿热尤滞。用上方,每日剂。并先后随证加用解毒之苦参、蛇舌草、蒲公英;养阴之女贞、墨旱莲、桑椹;利尿之茯苓、泽泻、赤小豆;止血之地榆、小蓟;固涩之煅牡蛎、金樱子;利咽喉之桔梗;止呕之竹茹、法半夏、藿香;健胃理气之扁豆、山药、麦芽、陈皮、佛手等。坚持1年又5个月,诸症悉退,尿蛋白消失。追访3年,未再复发。

水肿属阴水,固当温补脾肾,佐以利水,称为补阳行水之法。本例肿势已退,长期鼻衄,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口干舌红,阴分已亏而湿热尤滞,显非补阳行水所宜。上述见证,究竟是慢性肾炎后期的特殊本质反映,还是过服温补所致,尚不可执一而定。但温补脾肾无效已有明证,故改用养阴清利之法,初服效果不显,但病情未再发展,结果坚持年,,。

余,用药积累到一定数量,才由量变引起质变,使肾脏实质性的病理改变逐渐向正常转化,而病得以治愈。由此可见,久病未必皆虚,有是证,用是药,不应胶柱鼓瑟。慢性病,即使方证相符,也须在一定时期内坚持守方不变,始能获得预期效果。《灵枢·口问》在叙述人体上部与下部的虚损见症时,提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此明显指出临床上有症见于下焦,而病实发于中焦。对这类病的治疗,不可见症治症,对症下药。

【解读赏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曰: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慢性肾炎水肿,人体中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肾气虚衰,气化失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制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

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据中医学的辨证观点:急性肾炎,应属“风水”范畴。

慢性肾炎,则属“肾劳”。外邪的反复感染与肾劳的发病常是积渐的影响。推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乎两端:一是外邪侵袭,二是脏腑虚损。脾肾之气既虚,湿热之邪不去,于是水肿持续存在,并且每每兼见面白、食欲减退、腰酸乏力、溺少色深等脾运失健,肾气不固,湿热相搏的证候。这与《诸病源候论》:“水病无不由于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令全身肿满”的论述相符。临床治疗宜宗《金匮要略》

防己黄芪汤,配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加减,酌入化湿清热之品。方中生黄芪、白术扁豆、山药益气健脾,枸杞子、川续断、狗脊、杜仲,补肾固腰。木防己、茯苓皮、泽泻行水消肿。米仁根、大蓟根、石韦清热利湿。《景岳全书》曾云:“水不能化因气之虚。”气虚得复,水湿乃除,精微可摄,精气能固,愈出自然。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颜德馨慢性肾炎方的配方

中草药2021-03-19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