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桑条(《本草图经》),嫩桑枝(《中药材商品知识》)。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江苏、浙江等省。春末夏初割取嫩枝,去叶,干燥。
【历史沿革】唐代有醋淬、制炭法(《理伤》)。宋代增加了米醋炒黑存性为末(《总录》),细切炒香法(《普本》)。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得配》),蜜炙法(《良朋》)。现行有炒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酒制(《汇典》),麸制(《贵州》),烤制法(《烤制法》)等。
【炮制方法】净制拣去杂质(《中国药典》1963年版)。
切制
1.切厚片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2.切段洗净,用水浸泡,润透后切段,晒干即可(《中国药典》1963年版)。
3.切斜片拣去杂质,大小分开,用清水洗净,浸泡1~2天,捞出,沥于余水,润透,切斜片,晒干或烘干,筛去灰屑即得(《湖南》)。
炮制
1.炒制
取桑枝片,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中国药典》1995年版)。
2.酒制
取净桑枝片100kg,加酒18.6kg,再加适量水,喷洒均匀,待酒被吸尽,炒干为度(《汇典》)。
3.麸炒取生桑枝片,用蜜制麦麸按麸炒法炒至桑枝表面呈黄色时取出,立即筛去麦麸,晾凉(《贵州》)。
4.烤制
先预热中药烤制箱,使箱内温度达到130℃时,将铺好薄层桑枝片的烤盘放人烤箱,烤制10分钟,取出(《烤制法》)。
【成品性状】桑枝:为长椭圆形厚片或斜片。表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髓部白色,周边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韧。气微,味淡。炒桑枝:表面微黄色,偶有焦斑。麸制桑枝:表面黄色。有焦香气。
【性味与归经】微苦,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煎水熏洗。
【处方应付】处方写桑枝付生桑枝;其余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桑枝生品以祛风行水为主,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等症。酒制后,增强了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化学成分】木质部主含桑木素,二氢桑木素,二氢山柰素,桑橙素及2,4,4',6-四羟基二苯甲酮等。茎皮含有桑皮素,桑皮色烯素,环桑黄酮,环桑皮色烯黄酮及桦皮酸,伞形酮,东莨菪素等。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0%。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酒桑枝,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