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主要产于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野生或栽培。夏末至秋季割取茎部,晒干,取出茎髓,剪段,晒干。生用或制用。
【处方用名】灯心草。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降火。主治淋证,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等。
【禁忌与不适宜人群】
1.灯心草性专通利,故气虚、虚寒者忌用。
2.下焦虚寒,小便不禁者忌用。
3.虚脱者不宜使用。
4.由寒邪而引起之小便不禁者勿服。
5.心气虚者禁用。
【临证应用注意事项】灯心草多服久服,令人目暗,故视力不佳者不可长期服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1~3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临证用药体会】灯心草既可清心除烦,又可利尿泄热,以导心火下降,故常用于治疗心烦失眠,小儿夜啼,咽痛,口疮等证。本品性味甘淡微寒,淡能渗湿,寒可清热,故能清热利水通淋,而用于治疗水肿、热淋、小便不利及湿热黄疸诸证。用于治疗心火上扰,心烦不寐者,可单用,亦可与茯苓、朱砂等配伍而用;用于治疗小儿发热夜啼,甚至惊抽者,可与钩藤、薄荷、蝉蜕、淡竹叶等同用。由于本品质轻力薄,故多人复方中作为佐使药应用。用于治疗身面水肿,小便不利者,可与茯苓、泽泻、薏苡仁等配伍同用。用于治疗下焦湿热,小便淋沥涩痛者,可与淡竹叶、车前子、木通等共用。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赤者,可与茵陈、栀子等同治。此外,本品尚有清热降火之功,可外用治疗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创伤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