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热邪壅肺,肺失宣降。
【汤证脉症】
主症:发热,口渴,气喘,咳嗽,痰粘。
副症:有汗或无汗,恶风,头痛,鼻塞。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中之热、渴、喘、咳四大症。
2.具备三个主症加二个副症或舌脉。
【禁忌】
1.风寒咳喘者忌用。
2.痰热壅盛者禁用。
【汤证辨疑】
1.麻黄汤证:出自《伤寒论》。本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可见发热、咳嗽、气喘之症。但前者之喘为副症,乃因风寒束表,肺气郁闭所为,而发热与恶寒同见、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其主症;后者之喘为主症,是因热邪壅肺,肺失宣降所致,发热可不伴恶寒,汗出时有,口多渴,苔薄白而欠津液,或薄黄,脉为浮数或滑数。以上要点可资鉴别。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出自《伤寒论》。本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都有喘息症状。但前者乃宿有喘疾,感寒而发,临证以发热、恶风、汗出、口不渴、脉浮缓为主症,气喘作为副症;后者为热壅于肺,肺失宣肃作喘,喘为主症,而恶风、汗出为副症,且有口渴,脉浮数或滑数。
3.白虎汤证:出自《伤寒论》。本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都有热、渴、汗三症。但前者为大热大汗大渴,后者热、渴、汗出程度轻;前者有烦躁而无气喘,后者有气喘无烦躁;前者纯属里热而无表证,脉洪大,后者热邪郁肺,或兼表证,脉浮数或滑数。
4.大青龙汤证:出自《伤寒论》。本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可见发热、口渴、咳喘之症。但前者无汗,高热,兼喘,后者可有汗出,无大热,喘为主症;前者口渴但喜热饮,后者口渴喜冷饮;前者脉浮紧,后者脉浮数或滑数。
【临床应用】
1.以热邪壅肺、肺失宣降为基本病机,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效佳,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百日咳等。若壮热汗出者,重用石mm膏;无汗而恶寒,加苏叶;无汗而喘者,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宜为1:3;汗出而喘者,石膏用量可5倍于麻黄;痰多气急者,加葶苈子或桑白皮;咳嗽痰黄稠者,加瓜蒌、鱼腥草、浙贝母;喘甚加地龙、白芍;麻疹合并肺炎者,酌加大青叶、板蓝根,其麻黄用量,宜察其疹透与否,再作增减。
2.着眼于肺,而治与肺相关之某些脏腑组织疾患。如以本方加蝉衣、赤芍、丹皮等治疗荨麻疹效佳,此可能与本方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有关,但从中医理论来看与肺外合于皮毛关系密切;本方加辛夷、黄芩治鼻窦炎功速;尚有人报道以本方治愈6例长期遗尿患者,认为是肺气壅滞,治节无权所致。
3.基于本方能解表清里,故现广泛用于因表里俱热而致的眼病,如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化脓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麦粒肿等。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眼部红、肿、痛、羞明、流泪等症状剧烈,体质较健壮者;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或浮紧;全身症状多见发热,口渴,小便短赤,烦躁等。注意急性青光眼外症虽剧烈,但忌用本方。
【汤方组成】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