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三叶 2019-08-12 10:00:16
养生之家导读:中药汤剂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那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黄连9g人参9g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去淬,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证应用时,按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许许咿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10g。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每日1剂,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四川中医,1974,(12):23]

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以寒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治可归纳如下。

(1)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目眩,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汤或五苓散。

(2)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四肢厥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

(3)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治宜:补虚润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汤。

(4)胃肠实热: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止呕。方用大黄甘草汤。

(5)寒热互结: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利,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或脉缓弱。治宜:开结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

(6)上热下寒: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治宜:清上温下,和胃调中。方用黄连汤。

(7)寒热互格: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黄,脉缓弱或虚数。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新中医,1997,(2):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夹杂之痞证兼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涓心汤。[伤寒论]

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治热痞,名大黄黄连源心汤。[伤寒论]

展开全部内容

延伸阅读

猜你喜欢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

中草药2021-04-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原方

中草药2019-08-2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原文

中草药2019-08-1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经典

中草药2019-08-09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解

中草药2019-02-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