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麻黄9g生姜6g白芍6g桂枝6g半夏9g大枣12枚炙甘草6g上8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葛根,减400m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泽,温服200ml。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项背强急,面赤,额头作痛,不下利,呕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脉浮细或浮濡。
【临证加减】
1.本方合半夏汤治胃弱恶心、呕吐,或胃有停饮者。
2.本方加藿香、佩兰、厚朴、泽泻、茯苓治感寒外感。
3.本方加枳壳、厚朴、陈皮治感冒伴胃气上逆。
4.葛根加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葛根汤方证属阳,实证,表中兼里,外寒里热,既有头痛,身酸楚,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症状,又有背项强几几或呕或利等里证,呕者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汤;有汗者去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湖北中送杂志,1981,(S):24】5.葛根加半夏汤的作用:葛根汤虽能运输消化管中之水液,然在胃而不下降者,因胃无吸收水分之能力,必加半夏以止呕降逆,使水液下达于肠,然后葛根汤能成其运输之功也。本草经但言半夏主心下坚,胸胀咳逆。别录以下,始言主呕逆。今西医用为止呕剂,攻效大著。或云,有脑病证者不宜用。本草谓半夏有毒,得姜则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盖半夏之黏液中,有一种苦涩之味,刺激人之喉咽故也。古方既多与生姜同用,又有甘草大枣等甘味,包摄其苦涩之味,即无刺激咽喉之弊,故不用姜制,但洗去其黏液可矣。[伤寒论今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6.葛根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葛根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证明,葛根对高血压病人的“项背紧痛”症状疗效很好。北京协作组治疗170例心绞痛患者,有效率达90.3%。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突然性耳聋),有效率达73%。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均有效。[广西中医药,1980,(11):10]
7.葛根的配伍运用:葛根轻扬升发,畅达气机,既能散表邪以解肌,又能升胃津以滋肺;既能鼓舞胃气,又能濡润经脉;既能升清降浊,又能升阳透疹,举麻疹、泄泻、脱肛、疰夏四病案加以验证。[新中医,1987,(12):14]
8.张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先煎原理小议:先煮麻黄去上沫之理,认为先煮麻黄去上沫不仅是因为“沫令人烦”,而是如张锡纯所说:“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先煮则挥发以减其悍烈之性,麻黄中的麻黄碱,也因先煮而破坏少量,适当减低毒性。麻黄葛根先煮之理:认为如王晋三指出的“其微妙在法……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人阳明也,以断太阳人阳明之路”。有关药理研究证实,葛根含大量淀粉,与麻黄同时先煎,能提高麻黄碱的溶解度,淀粉有固定麻黄有效成分的作用。葛根黄酮尚具有拮抗麻黄碱拟交感性收缩血管作用,从而降低麻黄碱的毒性。[浙江中医杂志,1986,(11):486]